胁痛一证,常与现代临床的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相应。以下分型论治,大要都在疏肝理气或调理阴阳、化湿祛瘀。但在临床应用中,若为胆石症,在分型论治的基础上还有相应的排石药与清热解毒药加减应用,常用药有金钱草、海金沙、玄明粉利胆化石;黄芩、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解毒。若伴见黄疸而仍从胁痛论治者,则多加茵陈入药,详可参见本章黄疸论治的内容。
(一)肝气郁结证 1.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 ①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②兼症:胸闷腹胀,嗳气,纳减,口苦。 ③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指导方药) ①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生姜、薄荷少许)。 ②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炙甘草。 ③柴胡疏肝散化裁: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索增强理气止痛之力;气郁化火,加栀子、牡丹皮、黄芩、夏枯草;郁火伤阴,酌配枸杞子、菊花、牡丹皮、栀子;胃失和降,加半夏、陈皮、旋覆花。 2.重点方药解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15g,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30g,生姜、薄荷少许。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虚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析)本方所治为肝郁血虚脾弱之证。肝郁血虚则头痛目眩,月经不调;血虚失养则口燥咽干,肝郁而脾胃虚弱则神疲食少。 君: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 臣: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佐: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御木;薄荷,透达肝经郁热;生姜,降逆和中,辛散达郁。 使: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 ①气血兼顾。 ②肝脾同调。 (加减) ①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 ②血虚甚者,加熟地黄以养血又称黑逍遥散。 ③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又称加味逍遥散。 (方歌)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按语)逍遥散为疏肝养血之要方。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法。方中诸药,深合《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本方的用药特点是气血兼顾,肝脾同调,补肝体而助肝用,立法周全,组方严谨,故为调肝养血之名方。临床凡见肝郁血虚脾弱者,均可用治。 (二)肝胆湿热证 1.指导方药 (症状) ①主症:胁痛胀痛或灼热疼痛。 ②兼症: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身热恶寒。 ③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指导方药) ①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黄芩、栀子。 ②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③龙胆泻肝汤化裁:兼发热、黄疸,加茵陈、黄柏;腹胀便溏,加大黄、芒硝;砂石滞胆,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硝石矾石散;呕吐蛔虫,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虫。 2.重点方药解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组成)黄芩、栀子、泽泻各9g,龙胆草、木通、生地黄、生甘草、车前子各6g,当归3g。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析) 肝胆实火循经上炎,可见胁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等;肝胆湿热循经下注可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 君:龙胆草,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 臣: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 佐:车前子、木通、泽泻,渗湿泄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生地黄、当归,养阴补血。 使:柴胡,疏肝,引经;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 ①清泻渗利之中寓养阴补血、畅达肝气之品,祛邪而不伤正,且顺肝喜条达、体阴而用阳之性。 ②泻火与除湿并用,清上焦实火又祛下焦湿热。 ③本方清肝胆,利湿热,凡属肝胆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证候,均可使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④本方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加减) ①若肝胆实火较盛者,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加强泻火。 ②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利湿之功。 ③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按语)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兼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黄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全方配伍,肝脏体阴而用阳,当归、生地黄护肝体,体用并治。 (三)瘀血阻络证 1.指导方药 (症状)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②兼症:胁下或见癥块。 ③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 (指导方药) ①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②血府逐瘀汤化裁:跌打损伤积瘀肿痛,加炮山甲(炮穿山甲)、酒军(酒大黄)、瓜蒌根破瘀散结止痛;胁下积块,酌加三棱、莪术、土鳖虫破瘀散结消积,或配用鳖甲煎丸。 2.重点方药解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赤芍、枳壳各6g,川芎、桔梗各5g,柴胡、甘草各3g。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黯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析)瘀血在胸,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故胸胁刺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至胃,胃气上逆,故呃逆;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燥易怒;瘀久化热,瘀热扰心,故内热烦闷,入暮潮热心悸失眠;唇、舌、脉均为血瘀之表现。 君:桃仁,破血行滞润燥;红花,活血祛瘀止痛。 臣:川芎、赤芍,助君药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 佐:当归,活血止痛;生地黄,凉血清热;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枳壳、桔梗,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桔梗尚可载药上行,兼使药之用。 使: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 ①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②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剂,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证治要点。 ③方中活血祛瘀药物较多,故孕妇忌服。 ④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属血瘀气滞者,现代常以此方化裁治之。 ⑤冠心病、中风等均为高血压常见并发症。高血压基础证即有痰血瘀阻之病机,若并发冠心病、中风,则血瘀更重。本方是治疗血瘀病症的基础方,在高血压治疗的临床应用极其广泛。 (加减) ①化裁为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②方药加减可成“通窍活血方”,功用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 ③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④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按语)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创制的著名方剂,全方不仅散血分瘀滞,又善行气分郁结,以化瘀为主,理气为辅,寓行气于活血之中,为气血兼顾之剂。本方的治疗范围较广泛,不仅用于胸膈瘀血,而且可治疗多种瘀血病证,可视为治疗血瘀病证的基本方。 (四)肝络失养证 1.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 ①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 ②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③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指导方药) ①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②一贯煎化裁:心烦不寐,加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头昏目眩,加菊花、女贞子、熟地黄;阴虚火旺,加黄柏、知母、地骨皮。 2.重点方药解 一贯煎 《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5g。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疏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方析) 君:生地黄(重用),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臣: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 佐:川楝子(少量),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要点) ①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则胸脘胁痛等症可解。 ②本方是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剂。 ③由于本方中滋腻之药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④现代临床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者。 (加减) ①若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等润肠通便。 ②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③痰多,加贝母。 ④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 ⑤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腹痛或胃脘痛甚,加芍药、甘草各12g(即《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宜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等行气止痛。 ⑥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口苦燥,少加黄连。 ⑦两足痿软,加牛膝、薏苡仁。 ⑧不寐,加酸枣仁。 (方歌)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按语)《中风诠》:“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洲此方,虽是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楝泄火。楝本苦燥,而入于大剂养阴队中,反为润燥之用,非神而明之,何能辨此?方下舌无津液四字,最宜注意,如其舌苔浊垢,即非所宜。” |
上一篇:什么是药物性肝病
下一篇:黄疸不同证型的方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