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不同证型的方药指导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一)阳黄基础方
  1.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聚,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指导方药)
  ①一切阳黄基础方:茵陈蒿汤。
  ②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加减,详见方药解。本方有疏肝利胆,通腑泄热的作用,适用于肝胆失和,胃腑结热之证。
  ③疫毒炽盛证(急黄):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④茵陈:茵陈善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无论治疗阳黄或阴黄,首选此药。可以单味药入于其他方剂,无论补泻阴阳。
  ⑤黄疸消退后的调治:茵陈蒿汤(或单味茵陈)与其他方剂加减化裁,湿热留恋者,合五苓散;肝脾不调者,合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或归芍六君子汤益肝血补脾气;气滞血瘀者,合逍遥散疏肝解郁,鳖甲煎丸软坚散结。
  ⑥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⑦归芍六君子汤:当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大枣、生姜。
  ⑧鳖甲煎丸:柴胡、牡丹皮、土鳖虫、鳖甲。
  ⑨常用药:金钱草、海金沙、玄明粉利胆化石;黄芩、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解毒。
  2.重点方药解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方析)湿热交蒸,胆汁外溢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邪阻滞气机则腹微满。热伤津液,小便短赤,津不上承则口渴,湿热内郁则苔黄腻,脉沉数。
  君: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臣:山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湿热由大便而下。
  (要点)
  ①利湿与与泄热并重,通利二便,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
  ②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阳黄)的有效之方。
  ③阴黄忌用。
  ④现代临床常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等病引起的黄疸,属湿热内蕴者。
  (加减)
  ①湿热黄疸,热重于湿,以身热、口苦、心烦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加强清热祛湿之功效。
  ②湿多热少,而见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厚腻者,可合五苓散。
  ③湿热俱盛,胁痛者,可加柴胡、川楝子理气止痛。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按语)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阳黄)之基础方,历代医家治湿热黄疸之方,大多由此衍化而来。方中茵陈善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故后世医家,无论治疗阳黄或阴黄,首选此药;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而出,助茵陈泻热利湿;大黄,泄热逐瘀,荡涤肠胃,使湿盛之邪从大便排出。方用大黄,非为大便热结,而在于泄热破痞气,故不论有无腹痛,便秘,皆须用之。若大便通利者,可酌减其用量,或煎煮时三药同煎亦可。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12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生姜15g,枳实9g,大枣4枚,大黄6g。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
  (方析)本方为伤寒少阳阳明和病而设。伤寒病邪未离少阳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病邪已渐进阳明则大便不解或下利,心下满痛。
  君: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
  臣:大黄,内泻阳明热结;枳实,行气消痞;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佐:半夏,和胃降逆。
  使:大枣、生姜,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诸药。
  (要点)
  ①清下并用,表里双解。
  ②本方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加减)
  ①兼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②脘胁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
  ③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等以化石解郁。
  (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按语)本方系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加减合成,是和解少阳为主,兼与泻下阳明热结的方剂,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合病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和解少阳以祛外邪,泻下阳明以除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其中又以和解少阳为主,泻下之力较缓,故更适宜于少阳初入阳明之证。
  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水牛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牡丹皮9g。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或喜妄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热伤血络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析)热毒深陷血分,热扰心神,神昏谵语,烦乱不安;心经热盛,舌缘起刺,脉数;蓄血扰于心神,喜妄如狂;热蒸阴液上潮,虽渴而漱水不欲咽;热迫肠间,大便色黑而易解;迫血妄行,吐、衄血及便血、溺血;离经之血瘀阻肌肤,发斑。
  君: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
  臣: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芍,养血敛阴,凉血和营泄热。
  佐使: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
  (要点)
  ①于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
  ②凉血与散血并用,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③本方治疗热入血分,以各种失血,或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证治要点。
  ④本方宜于热毒深陷血分及热伤血络之动血证候。
  ⑤阳虚失血及脾不统血者不宜使用。
  ⑥现代临床常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紫癜、肝性脑病、败血症等属于血分有热者。
  (加减)
  ①兼见蓄血,喜妄如狂者,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同用。
  ②郁怒而兼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泄肝火。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按语)本方是主治热入血分证的代表方剂。目前已经广泛用于热盛动血所致之各种出血证,是一首凉血止血的著名方剂。
  (二)阴黄基础方
  1.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指导方药)
  ①寒湿阻遏见四逆症者,用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干姜、炙甘草。
  ②脾虚湿滞需温中补虚,调养气血者,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茵陈、黄芪、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2.重点方药解
  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15g,干姜9g,炙甘草6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析)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弱。阴寒独盛,四肢不得温养,四肢厥逆;阳气失于温煦,恶寒蜷卧;肾寒不能温脾,中阳衰败,呕吐不温,腹痛下利;肾阳虚导致心阳不足,无以振奋心神,肾衰欲寐。
  君: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臣: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佐使:炙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
  (要点)
  ①配伍精当,功专效宏;附子、干姜相伍为用脾肾两顾,既壮先天之阳,又温后天脾阳;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暴散之虞。
  ②本方回阳救逆,以四肢厥冷,神衰欲寐,舌淡苔白,脉微为证治要点。
  ③非阳虚厥逆及真热假寒者忌用。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按语)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为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阳虚寒厥证而设。
  阳衰阴盛之证,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方用大辛大热的附子,壮肾阳而祛寒邪,回元阳而救厥逆,诚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辅以辛热之干姜,可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两者相辅相成,干姜助附子壮肾,附子助干姜温脾阳,使温阳破阴之力更强,故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但两者辛散燥烈,为防其阳气暴散,故佐以炙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且可缓附子、干姜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阴复阳而不致重劫阴液。药虽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可救人于俄倾,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芍药18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饴糖30g。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证。腹中时痛,喜温欲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方析)中焦虚寒。肝脾失调,腹中时痛,喜温喜按;化源不足,阴阳俱乏,无以奉心,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营卫不和,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君:饴糖,益脾滋养脾阴,温中焦而缓急止痛。
  臣:芍药,养阴缓急;桂枝,温阳祛寒。
  佐使:炙甘草,甘温益气;生姜、大枣,温胃补脾,调和营卫。
  (要点)
  ①温补并行而以温为主。
  ②阴虚火旺者忌用。
  ③呕家不宜用,恐甜助呕。
  ④吐蛔者不可用,蛔得甘则逆上。
  ⑤中满者不可用,甘能填实助满。
  ⑥现代临床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虚阴阳不和者。
  (加减)
  ①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属虚黄者,去饴糖,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②泛吐清水较多,宜加干姜、制半夏、陈皮、茯苓以温胃化饮。
  ③泛酸,可去饴糖,加黄连炒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等以制酸和胃。
  (附方)
  ①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小建中汤加黄芪。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②当归补中汤(《千金翼方》)
  组成:小建中汤加当归。
  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虚羸腹痛。
  ③大建中汤
  组成: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按语)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之方。具有调和阴阳,柔肝理脾,建立中气的功能,故名“小建中汤”。其所治诸证皆因“虚劳”所致。劳伤虚损,中焦虚寒,阴阳不和,阳虚无以温煦,故里急腹痛,喜温欲按;化源不足,气血阴阳俱乏,无以奉心,则虚烦心悸,面色无华;中焦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证虽不同,但病因则一,皆因中焦虚寒以致阴阳失调所致。治宜温健中气,调和阴阳为关键。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重加饴糖一升而成。方中以甘温质润的饴糖为君药,配桂枝则甘辛相合,升腾中焦之气以和阳;配芍药则甘酸相助,柔肝缓急以化阴。六味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阴阳相生,营卫调和,共奏温中补虚缓急之功。

上一篇:胁痛不同证型的方药指导
下一篇:臌胀不同证型的方药指导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