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103位乙肝病人临床治愈”
近日一则“中国103位乙肝病人临床治愈 不再具传染性”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报道称,通过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国内已有103位慢性乙肝病人获得表面抗原转换,摘掉了乙肝的“帽子”。该报道发布后,迅速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许多人误以为乙肝治疗找到了根治的办法,急切要求投入治疗。尽管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对此事件迅速做出回应,但门诊咨询的病人仍然络绎不绝,特别是正在服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强烈要求更改治疗方案。其实,只要保持平常心,不难看出该新闻报道有种种“欠妥”之处。 1. 该报道提及的“派罗欣”,就是在普通干扰素的分子上加上了一种物质,叫聚乙二醇,这样干扰素在人体内的浓度可以保持稳定,长达1周,因此又有人把聚乙二醇干扰素称为“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早就上市,已不是新药,派罗欣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大概在35%~40%,而在这些有效的病人中,S抗原转阴率5%~10%,这均为专业人士所共知。 2.该报道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它只是提及迄今有人统计过的使用派罗欣的病人S抗原转阴的病例,事实上,还有很多病例没有统计进去。其次,普通干扰素同样可以使S抗原转阴病人,何况还有1%的自然转阴率,如统计进去,何止103例转阴? 3.该报道提到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指出拉米夫定“疗程不固定,还可能产生耐药性”。殊不知,拉米夫定作为第一个特异性抗乙肝病毒口服药物,是乙肝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拉米夫定固然有耐药变异率高等缺陷,但仍然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之一,而且,正是基于对拉米夫定的深刻理解,新的核苷类似物研究有了很大改进。同时,派罗欣和普通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更高,该报道却避之不提,有失公允。 4.该报道提及的“免疫重建”,是长期以来医学家关注的问题。但迄今为止,乙肝的持续感染仍有许多基础问题尚未搞清,如病毒的基因类型、病毒的免疫遗传特点、免疫因素中细胞因子、抗原识别、肝细胞凋亡等。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目前只能是一个理想而已,单靠干扰素治疗乙肝难以实现免疫重建。 5. 目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另一类是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这两类药物均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各有千秋。 6. 该报道其他关于“临床治愈”、“他们不再具有传染性,再也不需和别人分餐”等明显的错误不再逐一剖析,稍有医学常识的人即可判断。 新闻报道与医疗广告不同,对社会公众有着更深刻的影响力,鉴于此,我们呼吁新闻工作者要实事求是,发布类似消息时要慎之又慎,以免对病人产生误导。乙肝治疗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医疗“工程”,治疗需要个体化,亟待科学引导,媒体、专家、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责任。 我们也再次提醒乙肝病人,一定要客观、冷静地看待新闻报道,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请专业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分会联合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目前的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做出了原则性评价和指导,慢性乙肝病人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治疗、系统观察。 |
上一篇:对乙肝患者治疗的建议?
下一篇:慢性乙肝治疗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