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乙肝时,一定要让“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吗?
长期以来,乙肝“大三阳”转“小三阳”是患者的心愿,也是医生的努力方向,但是,这里面实际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许多慢性乙肝病人及其家属,对于乙肝“大三阳”十分恐惧,四处求医,吃遍了本地、外地的偏方,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和时间、精力,总想让“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如果有幸转为“小三阳”,就十分高兴。如果没有转为“小三阳”,就始终不肯放弃,即使是丢了工作,放弃学业也在所不惜。那么“大三阳”真的那么可怕吗?“大三阳”和“小三阳”差别真的那么大吗? 过去一直认为:“大三阳”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病情严重,而“小三阳”提示病毒复制低下,传染性小,病情减轻。其实这些传统观念并不正确。乙肝“大三阳”或“小三阳”只是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存在的形式,只说明体内有乙肝病毒,体内病毒存在的形式是可以变化的,有时是“大三阳”,有时是“小三阳”,传染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年龄和乙肝病毒 DNA,病情轻重更是与“大、小三阳”没有关系,病情轻重与肝功系列检查,如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等指标有关。现在发现“小三阳”常常是乙肝病毒变异后的结果,预后更不好。统计资料显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乙肝“小三阳”的病例要多于“大三阳”。 由于病毒不直接破坏肝细胞,所以病毒数量的多少与肝损害不直接相关。如果肝功能长期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变性坏死,那么无论病毒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很少发展为肝硬化。 “大三阳”与“小三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即便不去治疗,大部分病人也会自“大三阳”变为“小三阳”。病人年轻时病毒复制大都比较活跃,而病人年老时病毒复制逐渐低下,这已经为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病毒的复制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对矛盾的双方,此长彼消,你弱我强。这是必然规律。免疫功能强时,“大三阳”可变为“小三阳”,免疫功能下降时,“小三阳”又变为“大三阳”。在慢性肝炎的早期,这种变化是很常见的。从乙肝的发病机制我们知道,真正能提示预后的是肝细胞破坏的程度和肝纤维化的程度,而不是血中病毒数量的多少。所以我们在治疗乙肝时要多注意肝功能好转的情况和肝纤维化的情况,而不是强调“大三阳”一定要转为“小三阳”。当然,“大三阳”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转为“小三阳”,同时伴有乙肝病毒DNA阴转,肝功复常,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说明病毒复制已受到明显抑制,治疗有效。 |
上一篇:样看待乙肝的转阴治疗?
下一篇:为何要谨慎合理地使用中草药治疗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