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乙肝的诊治
我国小儿乙肝的发生率很高,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9.8%~12.7%,部分沿海地区及内陆农村地区的阳性率更高。这些患儿多在接种疫苗、入托、上学体检时被发现,患儿家长多大惊失色,携子四处求医问药,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小儿乙肝并非那样可怕,只要做好保健预防、定期随访等工作,绝大多数的患儿预后良好。下面就患儿家长关心的一些问题予以解答。 (1)小儿慢性乙肝是怎样得的? 我国绝大多数(60%~80%)的慢性乙肝患儿系由父母双方而来,即所谓的母婴垂直传播和父婴垂直传播,这是我国乙肝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母婴垂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和宫内感染,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e抗原也为阳性者更甚)所生子女,如果不经特殊处理(出生后48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的免疫球蛋白等),其子女多半发展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父婴垂直传播的几率较母婴垂直传播为少,主要与遗传基因与乙肝病毒的亲和力有关。垂直传播的危害极大,它是我国乙肝高发的最主要原因。另外的传染途径还有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它们约占传播比例的20%~40%。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输入乙肝病毒阳性者的血液,多半的人会发生输血后乙肝。输入血液制品如污染的人血白蛋白、血小板、凝血因子等等,都会被传染上乙肝。医源性传播主要是指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过的医疗器械(如针头、手术刀、牙钻、窥镜等),使乙肝病毒经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而感染。密切接触主要是指性接触传播和皮肤黏膜破损造成的密切接触传播。 (2)小儿慢性乙肝会传染别人吗? 从理论上来讲,患者的唾液、精液、尿液等体液都可带有肝炎病毒,但其传染的几率不高,只有在被传染者免疫机制紊乱状态下,才可使其发病。广泛的调查显示,我国人口中至少一半以上感染过乙肝,他们中的多半可产生相应的抗体而不发病。也就是说要想得乙肝,必须具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主观条件指机体的免疫机制紊乱,客观条件指有明确的感染途径和条件。综上所述,乙肝传染并非那样可怕,一般的接触,如握手、共事、共餐等被传染的几率很小。 (3)小儿慢性乙肝有哪些临床特点? 绝大多数的患儿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并无明显的症状和不适,被发现时,可以是“大三阳”,也可以是“小三阳”,肝功能检测正常,故属于无症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AsC),此类患儿肝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或仅是轻微的炎症反应。出现症状就诊者多为轻型慢性乙肝,患儿症状轻微:易疲乏、消瘦、面色萎黄等,肝脏较正常时稍有肿大,肝功能轻度异常或间歇出现异常。少数患儿属活动性慢性乙肝,患儿营养状况差,生长发育受影响,表现为面晦、反复黄疸、肝掌、蜘蛛痣、浮肿等,可有低蛋白血症和出血倾向,甚至出现“肝性侏儒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小儿可合并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治疗后病情多可缓解。 (4)小儿慢性乙肝该如何进行保健和治疗? 对于小儿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强调患儿休息和合理安排营养,以减轻肝脏负担,促使肝细胞的恢复。休息不是绝对的,应动静结合,不宜过度疲劳,以免诱发肝炎活动;不宜过度安逸,以免体重过重,发生肝源性肥胖。饮食上要采用“三高一低”(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既要注意营养不足,也要注意营养过剩,防止肥胖和脂肪肝。关于治疗,如果是无症状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ASC)无须治疗,此时用药起不到清除病毒的目的,用药不当,还会导致病情向不稳定状态发展。如果属于现行发病状态,肝功异常,需要在正规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对于肝炎发病状态,用药治疗有两个目的,一是恢复肝功能,一是抗病毒,恢复肝功能一般指降酶降黄治疗(即降低转氨酶和降低血清胆红素),降酶降黄治疗主要为中药提取物研制的制剂,如联苯双酯(来自于五味子),甘利欣(来自于甘草)等降酶,茵栀黄注射液降黄等,抗病毒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如干扰素、胸腺肽、阿迪福韦等等。恢复肝功的治疗是近期目标,抗病毒治疗则是远期目标。 (5)小儿慢性乙肝预后怎样? 小儿慢性肝炎预后一般是良好的,由于小儿肝脏的血流量相对较成人为多,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强,小儿肝炎预后较成人为好,慢性病毒携带者及慢性轻度乙肝患儿90%可获得痊愈,慢性活动性肝炎预后较差,小儿感染乙肝病毒(HBV)多免疫耐受,发生活动性乙肝(AHB)的较少,暴发性乙肝(FHB)罕见;但较易慢性化。 小儿慢性乙肝也可进展至肝硬化(LC),甚至肝细胞癌(HCC),但少见。我国大多慢性乙肝患儿在婴幼儿时期感染,因免疫耐受性而病变多轻微;另外,儿童期间慢性病变未及充分发展,小儿肝硬化少见,肝癌更少。因此,小儿乙肝的家长不必为孩子的乙肝忧心忡忡,应做好小儿的预防和保健,治疗一定要在正规医院、正规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
上一篇:治疗乙肝怎样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下一篇:谈谈慢性乙肝的保健休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