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就是指肝脏发炎。导致肝脏发炎的原因有很多,许多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以及某些原虫和寄生虫的感染都可能引起肝脏发炎;各种毒物(如砒霜)、毒素(细菌的内外毒素)和某些药物(如异烟肼、吲哚美辛、氯丙嗪等)也都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由药物中毒引起的肝炎称为药物性肝炎;由细菌引起的肝炎称为细菌性肝炎;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称为病毒性肝炎;由于长期饮酒造成的肝炎称为酒精性肝炎;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肝炎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肝炎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其中只有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通常人们所说的“肝炎”,主要是指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一组由嗜肝性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肝炎病毒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在肝脏生长繁殖,破坏肝组织的正常结构,影响肝脏的生理功能,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乙型肝炎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习惯称之为乙肝。它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其特点是传播途径复杂,易于慢性化,常反复发作,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对乙型肝炎病毒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1973年卡普龙发现乙型肝炎病毒颗粒中含有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1974年苏姆斯等利用限制酶切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进行了详尽的限制酶图谱分析,同时也有人阐明了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结构。1978年以来,科研人员利用脱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成功克隆了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亚型。1985年出现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迅速在乙型肝炎研究的许多方面广泛应用,促进了分子病毒学的快速发展。1989年以后,各地开展了许多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方面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病毒传播和疾病发展相关的变异位点。至此,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结构、编码蛋白、合成途径及其装配分泌等问题已基本明确,而且由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使乙型肝炎免疫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为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途径和新方法。 |
上一篇:如何治疗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
下一篇: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