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证】形体肥胖,面部虚浮,身目发黄,持续不退,色泽不鲜明,面额黧黑,目眶晦暗,头晕心悸,身困乏力,右胁部隐痛不适,脘腹痞满,恶心纳呆,厌食油腻,口中黏腻,皮肤瘙痒,小便深黄,大便色淡,溏而不爽,舌质紫暗、边有齿痕,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
【治则】健脾化湿,利胆祛痰,化瘀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丹参各18克,茯苓、白术、鳖甲、薏苡仁各15克,赤芍、郁金、紫草、苍术、柴胡、连翘、陈皮、建曲、桃仁各12克,半夏9克,三七(冲服)3克,甘草6克,大枣6枚。 【方解】方中茯苓、白术、薏苡仁、苍术健脾利湿,茵陈、连翘、郁金清热利湿解毒,柴胡、郁金、陈皮疏肝利胆,半夏、陈皮理气化痰,赤芍、郁金、紫草、丹参、三七、桃仁凉血活血,化瘀退黄,三七、鳖甲软坚散结,建曲、大枣益气和胃消食,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具有健脾化湿祛痰、理气疏肝利胆、活血化瘀退黄之功效,切中痰湿瘀结型瘀胆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注意】痰湿瘀结型瘀胆型乙型肝炎患者形体多胖,湿浊内盛,其发病的关键在于痰湿蕴结、痰浊阻络,造成血行不畅而瘀阻,因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所以健脾化湿在其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治疗应在健脾化湿的基础上佐以祛痰消瘀。 对于瘀胆型乙型肝炎患者,不论是湿热壅滞型还是痰湿瘀结型,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适当配合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的复方丹参注射液,或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配合应用10%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等,均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黄疸的迅速消退。 尽管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瘀胆型乙型肝炎分为湿热壅滞型和痰湿瘀结型两种证型,其实瘀胆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病理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大多数呈现由阳转阴、由单纯趋向复杂的过程。在早期,正邪相争,湿热并重;中期则热衰湿减,虚象渐现;晚期以虚为主,夹有微邪。在病程中,气滞血瘀,湿痰瘀结,肝胆络阻,始终贯穿其中。一般而言,瘀胆型乙型肝炎的正盛邪实阶段,证显易辨,治疗上以祛邪为主;正虚邪实阶段,祛邪辅以扶正;正虚邪弱阶段,则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临证时应注意详加辨证,随证施法,恰当用药,方能取得疗效。 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的调理,戒除烟酒,少食辛辣肥腻、助湿生痰之品,多食健脾益胃之品,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顺利康复。 |
上一篇:湿热壅滞型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下一篇:正确选择中成药治疗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