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的认识:
经多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目前已认识到,脂肪肝和传统所认识的“胁痛”、“痰症”、“湿阻”、“积症”等病证即“痰、湿、瘀、积”有关。主要病在于三方面: 其一是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包括现代医学所认识的营养性因素和化学性损伤因素,前者如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后者如酗酒、服用肝损害药物等; 其二是情志内伤,肝脾不调:即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其三是久病失调,精血亏损,阴阳失衡:包括内分泌代谢因素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证、高血压等关联因素和遗传因素。 脂肪肝发生的基本病机有: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温邪内生,痰浊内蕴;肾精亏损,阴伤气弱,痰瘀凝滞等方面。病理基础为痰凝、气滞、血瘀。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脾气虚、肝肾亏损等,标实则为痰、气、血的瘀结。 2.中医治疗脂肪肝的基本方法: 中医治疗脂肪肝的方法目前主要有2种,即传统的辨证论治和经验方制剂(目前尚无国家新药,多为医院内部自制)治疗。前者是量体裁衣的个体化的治疗,根据个体病症及其变化不断调整合适的方药,以期调整肌体阴阳平衡,纠正代谢紊乱和抗肝损伤。后者服用方便,但不是人人适合。 脂肪肝的辨证论治比较复杂,尚无统一的理、法、方、药。根据文献和个人经验,脂肪肝大致可分以下不同的中医证型: (1)湿热蕴结 主要表现为:肝区不适或胀痛,口干苦,甚者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腻,脉数实。治法:清热化湿。代表性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生地、泽泻、当归、茵陈、虎杖、赤芍等)。 (2)肝郁气滞 主要表现为:肝区胀满或胀痛,嗳气,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代表性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郁金、枳壳、白芍、青皮、陈皮、香附、泽兰、决明子等)。 (3)脾虚痰湿 主要表现为:纳呆恶心,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虚浮,腹胀便溏,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濡细,舌苔腻。治法:健脾化痰。代表性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扁豆、石菖蒲、陈皮等)。 (4)血瘀阻络 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明显,刺痛,舌质暗或紫暗或有瘀斑,脉细弦。治法:活血化瘀通络。代表性方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当归、穿山甲、大黄、桃仁、丹参、蒲黄、泽兰、枳壳等)。 (5)肝肾亏虚 主要表现为:肝区隐痛,面部或眼眶晦暗,腰膝酸软,头昏眼花,舌苔薄或少苔,脉细弱。治法:补益肝肾。代表性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萸肉、淮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子等)。 但实际临床中,很多情况下,各证型交错,要复杂一些。此外,不少患者并无上述典型症状体征出现,一般可根据脂肪肝的基本病机采用健脾化湿清热、疏肝活血通络等法治疗。 3.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性及其特点: 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报道已不断增多(1990年仅2篇,1995年10多篇,2004年达1OO余篇),从临床报道看,疗效均比较理想,只是目前尚缺乏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报道。从实验研究来看,己发现不少中药及有效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脂肪肝的药理作用,如人参、绞股蓝、何首乌、丹参、枸杞子、当药、灵芝、山楂、决明子、茵陈、绿茶及其茶多酚、泽泻提取物、甘草甜素、壳聚糖和大豆异黄酮等。 近8年来,我们根据临床经验结合药理研究拟定了治疗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的基本方药健脾活血方和祛湿化瘀方,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了3种脂肪肝的动物模型(高脂饮食、酒精液体饲料、化学损伤等)进行了12批次的反复动物实验,获得了许多实验证据,证实中药治疗脂肪肝有效,而且作用强度相当理想。例如,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经祛湿化瘀方治疗6周后,肝脏的脂肪含量大幅下降,仅为模型对照组的53%。血清ALT活性和肝脏GGT活性几乎达正常水平,同时显著改善脂肪性肝炎的病理改变。研究表明,健脾活血方长于预防性治疗,而祛湿化瘀方对已形成的脂肪肝,治疗效应更佳。中药的治疗作用与纠正脂肪代谢、抗氧化损伤、改善肠道功能、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等多方面药理因素有关。 从临床上看,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特点还在于其综合性、整体性的治疗作用和无明显毒副作用。脂肪肝作为一代谢性疾病,常与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等密切关联。由于中医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强调整体观、异病同治、阴阳平衡等理论,故临床治疗中常可见到在有效改善脂肪肝患者肝脏B超形态上的变化和改善患者症状、肝功能同时,部分患者的某些相关疾病如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得到一定程度控制,这是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特色和优点。目前我国脂肪肝治疗的中药新药研究也已成为一大热点,有望不久的将来出现治疗脂肪肝的中药新药,并且会有疗效越来越理想的新药面市。 |
上一篇:脂肪肝常识:脂肪肝调治六法
下一篇:脂肪肝常识:脂肪肝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