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效果,主要根据保护性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的滴度。一般在接种疫苗第3针后的1~3个月进行检测,按接种后产生的抗-HBs滴度将免疫反应分为以下4类:
(1)无反应:即注射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不产生抗-HBs。 (2)弱反应:注射后所产生的抗-HBs滴度低于10单位/升。 以上两种情况占5%左右。 (3)低反应:注射后产生的抗-HBs滴度在10~100单位/升之间。 (4)高反应:注射后产生的抗-HBs滴度超过100单位/升。 一般认为,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所产生的抗-HBs滴度超过10单位/升,即具有保护意义,若抗-HBs滴度低于10单位/升,则应再行加强注射1次。 影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除了剂量、方法和时间外,还与受接种者的免疫状态、性别、年龄、种族及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①婴幼儿对疫苗产生抗体和保护性效果的能力较之成年人强且迅速;②青年人较老年人的接种效果要好;③同等剂量、同等条件下接种疫苗,女性的抗-HBs阳转率要比男性高;④有免疫缺陷的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明显降低。 总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抗-HBs的滴度越高,其抗体持续存在的时间也越长,保护能力也相应增强。 |
上一篇:乙型肝炎疫苗的注射剂量与预防效果关系如何?注射后可否终身免疫?
下一篇:哪些人不必要接种或禁用乙型肝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