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养肝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七个节气,在每年的5月6日左右。古书上解释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黄帝内经》记载: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立夏也被人们称为“孟夏”,即夏天的开始,这时天气逐渐转热,植物生长,这个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节气相交的时候应该顺应天气的变化。所以立夏的养肝中应着重关注对心脏的养护。
“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这些我国古代医学谚语都说明了心脏在人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心”在中医中既有“血肉之心”,即作为器官的心脏,又是“神明之心”,指的是人们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活动的能力。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在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明阳相互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通应。心属夏气,也就说,夏天这个季节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保养。
夏季气温过高会加剧人的紧张心理,人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这是心火过旺所致。而且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当人的情绪波动起伏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相应下降,从而影响健康。因此,立夏后在精神养肝方面要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
也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调整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要尽可能地放松,戒躁戒怒,保持乐观情绪。
中医认为,苦味人心,辛味入肺,酸味人肝,甘味人脾,咸味人肾,五味对应五脏,味过偏,势必会伤五脏。立夏以后,在春季旺盛的肝脏已经慢慢衰弱,心脏渐渐旺盛起来,而酸味宜心。
为了维护心脏功能。应该适当增加酸性食物;而苦味人心,太过则使心气过旺而伤心,使心跳急促,从而心中烦闷,所以应该适当减少苦味食品。同时,因为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胃肠功能受暑热刺激相对减弱。因此应当调节肠胃,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使之逐渐适应高温的环境,调养好胃气,并适当对肾脏和肝脏进行食补。医学家李时珍认为,粥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因此立夏后适当多食用一些养心、补肾、补肝的粥。
立夏后,瓜果蔬菜成了主打的食物,适量吃些营养丰富的瓜果、蔬菜,如西红柿、莴苣、扁豆、芹菜、黄瓜等,是非常有益的。
在运动调养方面,锻炼健身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等空气新鲜处。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游泳、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损伤人体阴津,也耗伤阳气。
立夏节气后,人们减少了穿衣,衣衫也比较单薄,即使平时身体很好的人也要当心外感风寒。在这个季节患病,中医也不主张轻易使用发汗的药剂,避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预防心脏病发作。立夏节气,应当舒展心情,保持安闲的心态,以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清晨可吃洋葱少许,晚饭后饮少量红酒,保持血气通畅。在膳食保养中,这个季节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清淡为主。适宜的膳食有荷叶风脯、鱼腥草拌莴笋、桂圆粥等,有清芬养心、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养血安神的功效。
民间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立夏这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其实怕不怕炎热和称体重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不过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各种细菌生长繁殖快,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导致体重的变化却是事实。因此,立夏后人们应该特别注意衣食住行,谨防生病。
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常为得不到良好的休息而烦恼,有些人为贪凉而引发许多疾病。有当风而卧引起的口眼歪斜;有为贪凉让空调制冷过足而引起关节酸痛;最为多见的是贪凉而引起的感冒、腹痛、腹泻等,这些病对人体的元气都会是一个大的损伤,故人们在夏季切莫贪凉而卧,避免在露天、过道、屋檐下睡觉,以防寒意侵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