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又称释家,其倡导者释迦牟尼人称如来佛,释教就由他而得名。大约在汉代佛教自印度传到我国,到魏晋时代开始盛行,到唐代走向鼎盛。佛教养生就是利用佛学的理论来保养生命,其精华部分成为中医养生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佛教养德,慈悲为怀 养肝就是调畅情志,疏理气血,释放郁积的情怀。佛教思想的核心是静修和行善。要求与人为善,慈悲为怀。佛教养德,讲究慈善为本,修身养性。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大德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讲究缘分,认为长寿的因是仁爱心,长寿的缘是心平气和,因而结出的果就是善果,就能长寿。 佛家的养德其实也是精神情志的调养,其慈悲为怀是对心神的调养,其“四大皆空”“清心寡欲”本质上主要是肝主情志的调养,以防止发怒和肝郁,保证肝脏疏泄条达。佛教五调中的调身、调心、调息,对于调养气血是大有裨益的,也是一种间接的养肝方法。 佛教养行,衣食住行 佛教养生奉行衣食俱足,闲适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的行为准则。其修行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行为。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这实际是人体锻炼的最好形式,一定量的劳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疏通脉络,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这对于养肝也是非常有益的,因肝主疏泄,可调节全身气机,是人体气血运行通畅无阻的关键,所以适度的劳动有助于促进肝调畅气机的功能。 禅定禅功,深思静虑 参禅打坐是实现佛家理念的具体方法。所谓“禅”,也叫禅定和禅功,是梵文Dhyana(禅那)略称,其意为“深思”“静虑”“思维修”“守一”“心一境性”“制心一处”。佛教认为,除了施食外,静坐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佛教称静坐为参禅,功称禅定,是一种养生方法。禅定有明心见性、开发智慧的作用,为佛门尤其为禅宗僧人所必修。禅定具有“五调”之功能,就是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调饮食,坐禅之人必须保证充足而适量的饮食。调睡眠,坐禅者不能贪睡,需适量减少睡眠时间,以使神清气和,心念明净。调身,主要是指掌握正确的禅定姿势。调息,佛教认为,生命在呼吸间,呼吸与心念相互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若呼吸不调,心念则必然不调;要想调心,则必先调整呼吸。调心,是修禅的主要法则,贯彻于修禅的始终。佛教的禅功有涅槃寂静的理论体系内容。坐禅与人体生理尤其与心肝调理密切相关,坐禅要求静心、无念,是一种调神、调节情志的主要方法。其次坐禅与闭目这一姿势相关联,中医认为只要闭目,肝脏的血液都要回流,处于相对静态的储备状态,对于养肝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闭目养神”作用。 我们要弄清一件事:佛教的理念以及参禅打坐的方法可调理精神情志,用于养生保健有利于健康,但与今人失去信仰,为追逐名利而求神拜佛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佛教所尊崇的佛祖和追求的西方极乐世界仅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文化。而为追逐名利去求神拜佛则是误入歧途,既不可能如愿,更不会对健康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