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忠恕养生与养肝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儒家养生文化中养肝的核心其实是调畅情志。其养生文化的学术内容包括养心与养身两个方面。养心就是养精神、调情志。其中的调情志就是养肝,因肝主情志,调养精神情志因素与心、肝密切相关。儒家讲究“仁爱忠恕”,就是要人们心存善念,仁义为本,心性平和,所强调的是以情志畅达为主,与心神调养、保持乐观的心情尚有不同。
  仁者寿长,仁则性静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著名命题“仁者寿”,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具有理论形态的养生学命题。在孔子看来,心平气和才能延年益寿。这里,既讲了人的修养,又讲了人的健康,并把人的修养水平、精神状态作为健康的首要因素。“仁者寿”所宣扬的本质就是精神情志的调养,突出了儒家重视心肝调养的思想。
  
  继孔子之后,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家人物都提出了许多关于养生的问题。其中孟子与道家人物庄子是中华养生学史上最早提出“养生”学术的两位学者。孟子把“养生”与“送死”作为人生所面临的两个问题。他认为“养生”就是侍奉父母,使其身心健康,颐养天年;而人人都是父母,人人也都将成为父母,这里突出了心性和道德的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子把养生的这种学术思想给予了平民化的理解。
  
  宋代诗人陆游,可谓仁人志士,虽然一生坎坷、落魄潦倒,但是陆游面临困境豁达乐观,到50岁的时候仍然像青年一样健壮,一直活到85岁才老去。
  仁则中庸,中庸和平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思想行为规范。孔子说“中庸”是一种最完美的品德,它的含义就是要信守其“中”,“过”与“不及”都是错误的。他认为具备了这种品德,在处理天人关系、人际关系时,就能符合物理人情,无过无不及,就不会因处理不当而引起烦恼,从而使“天禄永终”。对于人体养生,尤其是情志养生,儒家的“中庸”的思想是大有裨益的,人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感,无论这些情感是潜藏在心里,还是表现出来,都应使其适当适度,保持“中和”,凡是能以“中和”规范自己的人,就不会喜怒无常,哀乐失控,从而创造出一种使人与人、人与物相互统一的和谐气氛。这种和谐气氛下的心态平衡对健康是极其有益的。所以,儒家的“中庸”思想,实际是颐养心神、调养肝脏情志的具体方法,是在其“仁者寿”养生思想基础上的延伸。

上一篇:道家逍遥养生与养肝
下一篇:养肝秘籍!养肝等于养命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