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活血降黄汤
【组成】赤芍80~100g 葛根30g 丹参30g 茜草30g 丹皮15g 生地15g 【功效】凉血活血、利胆退黄。 【主治】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171μmol/L)。临床见症:口咽干燥,小便深黄,便干,皮肤瘙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肝脾肿大等证属血热血瘀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两次。 【方解】病成日久,必致血瘀血热,瘀血胶结。尤其是慢性重度黄疸肝炎,治疗难度大,黄疸不易消退,且易反复。故方中重用赤芍酸苦寒,凉血活血,《古书》中有赤芍“专泄肝火,盖肝藏血,因此清热凉血”。《本草纲目》中述及“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配以葛根、丹参、茜草、丹皮、生地,均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治血分热。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述诸药有利胆退黄,改善肝脏及周身微循环作用。诸药合用具有降黄和恢复肝功之功效。 【加减】若心下停饮者,加桂枝15g,茯苓30g;中焦虚寒者,加干姜15g;若阳明腑实明显者,加生大黄10~15g(后下),元明粉2~4g(冲);皮肤瘙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各10~15g;汗闭者,加麻黄6~9g;呕者,加生姜10g,姜半夏15g;夹有湿热者,加黄芩、白茅根各15g;有出血倾向,或血浆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3~4g(冲);有冷球蛋白三联证(瘀斑、关节痛、疲劳)者,重用茜草,加豨莶草30~45g。 【点评】汪氏认为,若长期黄疸不退,90%以上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凝固性坏死而成为慢性重型肝炎,其病死率高达87%~100%,不可不慎。因此,加速黄疸消退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用本方重用赤芍治疗,退黄有效率为94.8%,从而使慢性重症肝炎的发生率仅占4%,因而大大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 【验案】邹某,男,44岁,2008年4月8日入院。 主诉:间断身目黄染4个月余,加重6日。患者于2007年12月出现皮肤、巩膜黄染,12月18日化验肝功能:总胆红素49.5μmol/L,直接胆红素29.1μmol/L,谷丙转氨酶1711IU/L、谷草转氨酶708IU/L,给予甘利欣、谷胱甘肽、茵栀黄颗粒等,肝功能反复异常。2008年4月9日查肝功能:白蛋白42g/L,球蛋白21g/L,总胆红素140.2μmol/L,直接胆红素112.8μmol/L、谷丙转氨酶1410IU/L、谷草转氨酶710IU/L、血清前白蛋白114.46%,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余皆(-),乙型肝炎病毒DNA(-),甲、丙、戊型肝炎及自身免疫性抗体均(-)。B超:肝回声增粗,脾厚,胆囊炎性改变。CT:脂肪肝,胆囊炎,左肾囊肿。西医诊断:淤胆型肝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谷胱甘肽、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并于4月23日、4月30日、5月20日3次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仍反复异常,5月27日复查总胆红素277.1μmol/L。因西药无法控制病情、人工肝血浆置换仅能使患者黄疸短暂下降,后即迅速反弹,故请汪老会诊。2008年5月29日初诊:患者面色萎黄,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乏力,饮食睡眠尚可,口渴不欲饮,大便每日1次,小便自利。舌红、苔黄,舌下络脉青紫曲张,脉细弦。中医辨证:血瘀血热。治法:凉血活血,利胆退黄。方药:赤芍200g,葛根90g,茜草30g,牡丹皮30g,炙黄芪30g,桑椹30g,茯苓30g,豨莶草30g,秦艽30g,三棱200g,莪术200g,桃仁200g,红花200g,金银花30g,穿心莲30g,苦参30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14剂,乏力好转,皮肤、巩膜黄染减轻,大便每日3~5次,为黄色稀便。复查总胆红素降至164μmol/L,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抗-HBs(+)、抗-HBc(+)。继用原方。 三诊:服上方14剂,无不适,黄疸明显减轻。复查总胆红素87μmol/L,将赤芍、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均减量至45g。 四诊:服上方25剂,化验总胆红素37.9μmol/L,直接胆红素30.3μmol/L、谷丙转氨酶41IU/L、谷草转氨酶63IU/L,碱性磷酸酶142IU/L,谷氨酰转肽酶58IU/L,带方出院。1个月后复查转氨酶、胆红素均正常。 |
上一篇: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柴蒲利胆汤
下一篇:赤芍退黄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