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退黄汤
【组成】生地15g 丹参15g 葛根30g 赤芍60g 丹皮15g 【功效】凉血活血。 【主治】瘀胆型重症肝炎,症见身目发黄,或见瘀斑,身痒,乏力,纳差,尿黄,或见大便灰白,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方解】本病多因瘟疫毒邪,侵入血分,猝然而致,为病凶猛,贵在早治。本方重用赤芍,赤芍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清血分实热,配以生地,可清热凉血而不留瘀;丹皮善清血分热且兼活血;丹参养血活血;葛根散邪。诸药伍用,利胆作用极强。 【加减】皮肤瘙痒者加防风、地肤子、白鲜皮等;有胃脘胀满者,加莱菔子30g;便秘者加大黄10g(后下),芒硝4g(冲服)。 【点评】赤芍功能凉血活血,善清血分实热,本方重用赤芍60~80g退黄,迄今尚未见于报道。《本草纲目》谓:“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采用大量赤芍从临床实践观察,对肝脏有利无害。 【验案】张某,女,26岁,1981年11月15日入院。 因乏力、纳差、厌油伴呕吐、尿黄近月余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6℃,脉搏74次/分,血压17.612kPa。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双下肢可见2~3块皮下瘀斑,范围约1~3cm不等。肝肋下2cm,剑下4cm,质软,有压痛及叩痛。5天后瘀斑逐渐漫延至双上肢及躯干、部分融合成片。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824IU/L,总胆红素189mol/L,直接胆红素147mol/L,HBsAg1∶16,抗-HBc1∶10,凝血酶原时间12秒,活动度100%,总胆固醇180mg%,胆固醇酯60mg%,碱性磷酸酶3.18u,5’-核苷酸酶12Iu,γ-谷酰转肽酶123u,血沉9mm/h,纤维蛋白原0.47g,血冷球蛋白16mg/ml(正常值0~14mg/ml),止血带束臂试验阳性,出、凝血时间均为1min。血色素12.4g,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血小板22.6×109/L。抗核杭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均为阴性。优球蛋白溶解时间190min,3P试验阴性。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冷球蛋白血症。 经服清热利湿中药8剂及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而于12月12日请汪教授诊治。初诊症见:皮肤瘙痒,纳可,便调色灰白,渴不欲饮,皮肤深度黄染,有多处抓痕,四肢及躯干可见大片新鲜瘀斑、瘀斑处有压痛,舌质暗有瘀点,苔薄白、脉弦。证属脾胃火热、发黄动血,治以清热凉血。处方赤芍退黄汤加减,赤药60g,葛根30g,丹皮15g,生地18g,丹参18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黄芩15g,川芎15g,防风15g,茵陈15g,红花15g。 二诊:上方服2剂后,皮痒减轻,瘀斑减少,仍有少许新鲜瘀斑,大便由灰转黄。因停激素出现呕吐暂停服中药,黄疸上升,总胆红素达608umol/L。12月15日调方如下:半夏15g,栝楼30g,尾连15g,赤芍80g,地肤子15g,葛根30g,川芎15g,丹参15g,生地15g,益母草15g,丹皮15g,莱菔子30g,防风15g,白鲜皮15g。 服4剂后总胆红素降至401umol/L,谷丙转氨酶降至170IU/L。皮肤瘀斑基本消失,出现右手指关节疼痛,继续服原方。 1982年1月7日因右手指关节疼痛加剧而调方:焦三仙15g,秦艽15g,白芍18g,升麻6g,黄芩15g,丹参15g,川芎15g,豨莶草15g,葛根30g,半夏15g。服后关节疼痛逐渐消失。谷丙转氨酶130u以下,总胆红素38.5mol/L,1982年2月2日出院后继续服上方而复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