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又称臌胀,是中医内科四大难证之一,是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它包括西医学的肝硬化腹水、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晚期血吸虫病等以腹胀鼓为主症的疾病。
鼓胀,在古代文献中又称单腹胀、膨、蜘蛛蛊等。鼓胀一病,最早见于《内经》。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语义概念的更迭,病证称谓众说纷纭,或归其于水肿,或称之为蛊鼓、肿胀、中满,或将其分为水鼓、气鼓、血鼓、虫鼓。张仲景据伴随症状的不同将其分为肝水,脾水,肾水。晋代葛洪提出放腹水疗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腹水病因与寄生虫有关。其后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唐宋金元时期,对于鼓胀病认识、治疗理论和临床,均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尤其是金元医家主攻派与主补派的论争,更加促进了鼓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明清时期医学在总结前人论治鼓胀的基础上,赋予新义,并有所发明,无论在病因病机还是诊断、治法方药上均有较大的进步。近现代医学继承和发扬前人经验,并注重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其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日趋完善。 |
上一篇:后辛汤解热作用
下一篇:《黄帝内经》:鼓胀的病名、病机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