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素问·通评虚实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结于胁下,则伤肝。” (3)《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4)《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过度会导致人体生理发生变化而生疾病。中医把人的情志概括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七情太过或不及,能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反之,脏腑、气血有病也能引起情志方面的变化。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气机方面的变化,如怒则气上、忧(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则气缓。七情与五脏的关系是: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思伤脾、过悲伤肺、大恐伤肾。所以精神情绪的过度兴奋和抑制,就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脏腑的功能,其中包括现代的神经体液系统的功能在内。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性喜条达,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泄,可使气散而不郁。故一身之气机畅达与否主要责之于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的运动疏泄通畅,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也随之而畅通无阻,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活动也正常和调。若内伤七情,情志抑郁,则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造成肝气郁结。血随气行,气机郁滞,血液的运行障碍,气滞则血瘀,津液失于输布,酿生痰湿。上述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逐渐形成以肝脏血瘀为中心,瘀血、痰湿、痰瘀胶着互结的病理改变,形成癥积。 |
上一篇:《黄帝内经》:伏梁
下一篇:《黄帝内经》:积与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