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把握时机尤为重要!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执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复杂、沉重而无奈。这里,首先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个病例,与其说是病例,不如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近20年前,笔者碰到过一位少年患者,印象十分深刻,由于父母的无知及治疗的不规范,断送了他年轻的生命。这位少年14岁时被发现乙肝“大三阳”、HBV DNA>105拷贝/毫升,但肝功能多次复查正常,应该属于乙肝免疫耐受期,但其父母和当地医生皆认为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即给予干扰素α治疗,没想到用药后该少年转氨酶升高,肝脏受到损伤,从此这个少年在父母的带领下走上了漫漫寻医之路。凡是看到广告中提到有药物能使乙肝病毒转阴,就跑到做广告的医院治疗,十几家医院跑下来,家财耗尽,少年的肝病却越治越重了。当他来院就诊时,这个17岁的少年已发生了肝衰竭,入院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对此,笔者深深感触到:
  
  抗病毒治疗,把握时机尤为重要!
  
  有些患者发现自己查有乙肝病毒或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就心急慌忙到处乱投医,其实按目前的医疗水平,乙肝病毒不可能彻底从人体内清除,盲目的治疗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只有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一起普及乙肝治疗常识,才能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乙肝治疗投入多、疗效差的现状。
  
  乙肝感染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活动和再活动期。免疫耐受期的特点是HBV复制活跃,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滴度较高,肝功能正常,肝组织无明显异常。对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应着眼于保持良好的心态、戒酒、不宜过度疲劳,不能随便使用抗病毒药,尤其是<30岁的免疫耐受期者,因为难以取得较好的抗病毒疗效,所以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治疗无效或耐药,进而数年难以停药。除此之外还应该坚持每年进行4次以上HBV DNA和肝功能随访,以观察病情变化。如果随便乱用抗病毒药或者过分疲劳和劳累,机体免疫耐受可被打破,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继而造成肝细胞损伤,进入免疫清除期,肝脏病变提前来临。前面所提到的少年患者的早夭就是因为乱用药物的后果。
  
  当然,对于应该抗病毒的患者也不能延误,HBV DNA≥105拷贝/毫升(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毫升)、ALT升高2倍以上,或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炎症坏死,或≥S2纤维化的患者,由于免疫已激活则应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以使病毒复制速度得到抑制,减少肝细胞损害。
  
  有的患者放弃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去寻求祖传秘方等,短时间内虽然让转氨酶降低了,但在这种表面现象的迷惑下,他们不再进行抗病毒治疗,往往数年后,B超检查时就能发现肝脏有异常变化甚至肝硬化。目前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但需要注意的是,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不宜使用干扰素,可以考虑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还有些患者ALT不到2倍以上,按照国内外慢性乙肝指南不应该用抗病毒药物,应暂以短期随访为主,但对持续HBV DNA阳性如年龄>40岁,且ALT异常或ALT正常而肝穿活检有肝组织明显炎症坏死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也很重要。慢性乙肝是一种很顽固的疾病。慢性乙肝特点之一是容易复发,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病毒治疗后病情稳定并不代表疾病痊愈,而且每复发一次病情就要加重一次,使慢性肝炎加速肝纤维化,在此基础上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必须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治疗,要按疗程用药,“吃吃停停”“见好就收”违背了肝炎的治疗原则。
  
  随意停药也是治疗乙肝的一大禁忌,但很多患者都在犯这种错误,其害处相当大,例如在服用拉米夫定时,随意停药容易引起肝功能反跳。对其他核苷(酸)类似物也是如此,应一天一粒,一定不可遗漏。一些患者今天服药,明天漏服;还有一些患者在治疗后刚刚达到初步疗效就误认为病毒已被清除,可以停药了。这样的治疗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病毒的变异,促使耐药的发生,导致肝病加重。因此,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患者一定要遵从医嘱,持之以恒。
  
  此外,慢性乙肝患者要坚持定期随访。慢性乙肝复发具有隐匿性的特点,虽然肝功能已异常,ALT已升高,但可无任何全身和消化道症状,在慢性乙肝中50%以上患者复发无以上症状。部分慢性乙肝复发虽有临床症状但主要表现为疲乏感,常被认为是生活作息不规则,或是工作太累所致,因此如不随访肝功能,多难以发现肝病复发。
  
  慢性乙肝患者应每年多次随访肝功能,以及时发现肝脏损伤。每年仅仅1~2次的肝功能随访,往往会让潜在的病灶逃过“法眼”。笔者曾有一个乙肝患者,26年内每年复查1次肝功能,从不中断,且每次转氨酶都正常。但最终还是出现了肝硬化腹水。对于这一病例,笔者分析原因时认为,一年一次的随访间隔期太长,每次检查时的指标正常,让人忽视了指标背后的肝脏病变。
  
  时下有不少患者即使知道自己有肝病,也因为工作忙或没有什么症状而不来检查,以致发展成肝硬化了也浑然不知。其实随访是十分重要的防病环节,通过临床观察,对于持续ALT正常且HBV DNA阴性者,每6个月复查1次HBV DNA和肝功能即可;对于ALT正常但HBV DNA阳性者,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HBV DNA和肝功能。
  
  但不少患者即使来随访了,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为了节约费用,一些基层医院和患者自己都倾向于只查肝功能,其实还有几项检查也很有必要进行。一是每年应该再做2次肝脏B超,通过B超,可以发现肝脏炎性纤维化程度,甚至早期肝癌;二是每年查2次血清甲胎蛋白,也有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但如果是肝硬化患者,这两项检查更为重要。慢性乙肝患者发展成肝硬化后就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同时还应该注意白球蛋白的变化,如果球蛋白升高,或者和白球蛋白倒置,即使肝功能很好,也往往有严重纤维化或肝硬化了。
  
  在随访中还有一种较多见的情况,一些医生和患者“不会看”检查报告,抓不住要害。例如,大多数人只关注ALT,其实ALT升高只是肝细胞膜损伤的反应,而AST升高是肝细胞内线粒体损伤的标志。肝细胞膜表面损伤相对容易修复,ALT也容易正常,于是一些患者因此盲目乐观,对AST升高不以为然,没想到数年后肝脏发生硬化。另外,ALT升高还反映了机体清除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ALT越高,机体清除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越强,HBV DNA越易转阴、HBeAg越易血清学转换,因而不要盲目使用降酶药。
  
  持续少量的黄疸,不少人并不重视,其实长期难以消退的黄疸而又排除其他肝胆肿瘤所致,可能意味着已发生肝硬化,当微小胆管受压后,肝细胞会出现严重的炎症,从而表现出黄疸。所以说,随访时进行一次详细的检查,并注意检查报告的相关数据,对发现慢性乙肝患者的病变程度有很大帮助。
  
  总体而言,慢性乙肝诊治是一个长期的抗病毒过程,对医生而言,要按照指南,严格把控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对症治疗;对患者而言,应该积极配合医生,接受规范治疗,不得随意停、换药,并且需长期定期随访、全面检查。

上一篇:携带病毒,别盲目抗病毒
下一篇:把握抗病毒时机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