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某,男,56岁。1963年1月15日初诊。
2个月来腹胀,右肋下隐痛,不思食,不知饥,厌油腻,口苦,口渴思饮,下肢股内外廉时有颤动,睡眠不佳,常服安眠药,大便不成形,每日二三次,小便黄少,1个月前曾在某医院检查肝大;肝功能化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较高(270U),昨日复查为680U(该院正常范围在100U以下),眼白珠青,微带黄色,面色微黄,舌质红,苔微黄白腻,脉弦细数,素性急,过劳。 辨证属脾胃失调,湿聚热郁,肝失疏泄,三焦不和。治以调脾胃,清湿热,疏利三焦之法。 茵陈、茯苓各10g,猪苓6g,滑石10g,焦栀子4.5g,大豆黄卷12g,大腹皮6g,通草3g,防己4.5g,厚朴6g,炒枳实3g,郁金6g,石斛12g,炒麦芽9g。服7剂,隔日1剂。即日午后入某医院住院仍服此中药。 2月5日二诊:服药后口苦及腹胀见轻,食欲好转,小便仍色黄,大便每日2次已成形,经该医院进一步检查(胆囊有炎症,谷丙转氨酶已降至125U),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脉转弦缓,舌质红稍退,苔薄白黄腻,仍宜和肝胆,调脾胃。 原方去防己、大腹皮,加陈皮4.5g,竹茹6g,法半夏6g,焦栀子改为6g。7剂。隔日1剂。 2月23日三诊:服药后病情稳定,食欲增强而知饥,口苦见轻,二便同上,血清转氨酶近来检查为140U,舌质正常,腻苔见退,脉弦缓,仍宜继续调肝脾、清湿热。 茯苓10g,生白术4.5g,泽泻4.5g,猪苓4.5g,茵陈9g,滑石9g,通草3g,大豆黄卷9g,薏苡仁15g,扁豆衣6g,海金沙9g,麦芽6g。7剂。隔日1剂。 3月4日四诊:服药后饮食、二便皆恢复正常,已无口苦及腹胀,稍有疲乏感,近来谷丙转氨酶87U,舌质正常,苔已退净,脉缓有力,左关弦数,仍以和脾胃,调肝胆以资稳固。 党参4.5g,白术4.5g,茯苓9g,炙甘草15g,山药9g,莲子9g,薏苡仁12g,石斛9g,鸡内金6g,炒谷芽6g,大枣9g。5剂。隔日1剂。 以后检查,一切正常,遂出院停药,以饮食调理而恢复健康。 按:蒲氏以调脾胃,清湿热,疏利三焦之法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方中茵陈、猪苓、滑石、栀子、大豆黄卷、通草、防己、泽泻、扁豆衣、海金沙清热利水,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解,以大腹皮、厚朴、枳实行气除满,以郁金疏肝解郁,以茯苓、白术、薏苡仁、石斛、麦芽健脾益胃。药后病情好转,谷丙转氨酶渐复正常。后又以四君子汤加减和脾胃,调肝胆以巩固疗效。 医案出处:《蒲辅周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