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药物有哪些?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乙肝抗病毒药物有哪些?

  药理作用:具有干扰病毒(包括RNA病毒和DNA病毒)代谢从而抑制其繁殖的作用,具有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等特点;且能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NK细胞和K细胞的杀伤活性;低浓度可轻微促进抗体的生成,高浓度能抑制抗体生成。总之,具有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节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乙、丙型肝炎,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300万~500万国际单位/天,先每天1次,连续1~2周,以后隔天1次,可连用6个月至1年。注意事项:①口服可被蛋白酶破坏,故口服无效。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可见恶寒、发热、皮疹、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肌肉痛、头痛、脱发、粒细胞与血小板减少等。静注半衰期很短,很难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且可引起高热、寒战、头痛、呕吐、脉搏增快、血压升高、肝肾功能损害,故不宜采用。②对牛血清疫苗等生物制剂有过敏症既往史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禁用;变态反应疾病、重症肝损害或肾损害、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者慎用;孕妇、哺乳妇最好不用。③利用人血和胎盘血中白细胞制备之干扰素,有传染血清性肝炎的危险。④本品肌内注射前,口服消炎痛50mg,可预防性地减少寒战发热的不良反应,且可增加干扰素水平。⑤母婴传播感染形成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干扰素产生正常,因此用干扰素治疗无效。
  相互作用:①本品与新霉素、更生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合用,可影响干扰素的效果。②本品与无环鸟苷、拉米夫定并用,疗效可能会增强。
  2.聚肌胞药理作用:本品是一种高效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诱生干扰素,效力较强;且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还具有抗肝损伤作用。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如慢性乙型肝炎等。用法用量:促使
  HBsAg、HBeAg阴转,肌内注射,2~4毫克/次,2次/周,1个月为1疗程。治疗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宜加大用量,即6~8毫克/次,隔日1次肌内注射,连用3个月为1疗程。注意事项:①孕妇禁用。②对本品过敏者慎用。不良反应:①国外产品毒性较大,可见头晕、恶心、发热、口干、胸闷、乏力、皮疹等。②国内产品内含适量卡那霉素、氯化钙和磷酸盐,以增加聚肌胞对热的稳定性,降低体内核糖核酸酶的降解,使毒副反应减少,偶见一过性低热、头晕、头痛、口干、口苦、纳差、恶心、乏力。③注射局部疼痛。相互作用:本品与泼尼松合用,可提高疗效。目前,该药已不太使用了。
  3.阿糖腺苷以及单磷酸阿糖腺苷阿糖腺苷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活性,使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无法合成。该药抗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作用大于对人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作用。因此在治疗浓度时能优先抑制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而对人体细胞毒性相对较低。阿糖腺苷抑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水平快而明显,比干扰素好;但抑制作用维持时间短暂,停药后会反跳,因此在对抗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方面又次于干扰素。阿糖腺苷的水溶性低,临床应用时必须大量稀释至0.7毫克/毫升以下时才能作静脉点滴。静注该药后30分钟,血内浓度达高峰,但停止滴注后,血浆药物浓度很快下降,在15~20分钟后即测不到。改用单磷酸化合物制剂(单磷酸阿糖腺苷,Ara AMP)后的溶解度为阿糖腺苷的100~400倍,可作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后3小时血浓度才达峰值。用法:每日10~15毫克/公斤体重,稀释在1000毫升5%~10%葡萄糖液内,12小时内缓慢静滴,疗程10~30日;也有将剂量减为每日5~10毫克/公斤体重,认为疗效相仿。单磷酸阿糖腺苷(Ara AMP)每日10毫克/公斤体重,6日后减半量,静脉滴注或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同上,也可延长到8周。大剂量应用可有发热、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及下肢肌肉强直的肌痛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停药后,慢性乙肝常易复发。为提高疗效,防止肝功反跳,有人主张与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如同时每2周注射1次乙肝疫苗或同时注射胸腺肽制剂隔日1次,常可减少复发率。
  4.无环鸟苷(阿昔洛韦)该药对病毒 DNA 聚合酶有抑制作用,为广谱抗病毒新药。
  其抗病毒作用很强,而对宿主毒性很小。临床应用: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也可用于皮肤及黏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包括初次及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免疫缺陷、单纯疱疹性脑炎。用法用量:口服:0.2~0.4克,5次/天;连用10天为1疗程。本品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不高,疗效低。必要时可延长治疗,但不应超过6个月。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250~500毫克/毫升或每次10~15毫克/公斤,8小时1次;20日为1疗程,可连用3个疗程。注意事项:①口服后的峰时间不受食物的影响。②本品注射液pH
  为10~11,碱性较强,对血管壁有刺激作用,多次用药可发生静脉炎,故应注意更换注射部位;静脉注射时勿漏出血管外。③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④肝肾功能不全、精神异常、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不良反应:大剂量静注或口服,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胸闷、心悸、出汗、低血压、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等。目前,该药的换代产品泛昔洛韦、恩替卡韦等已上市。
  5.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是硫胞嘧啶核苷左旋异构体,可以口服,能够抑制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还能抑制乙肝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但它与其他双脱氧核苷酸有所不同,不抑制线粒体的DNA,在阻止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时不抑制骨髓母细胞,因此该药在国外颇受重视,现已在我国广泛使用。国外在双盲试验中,每日口服拉米夫定为25mg、100mg或300mg共12周,并随访半年,临
  床 治 疗 可 使 HBVDNA 滴 度 下降 率 分 别 达 到 70%、100%,但停药后大部分患者
  HBVDNA再次出现,部分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原来增高4~5倍,乙肝e抗原转阴率为9%左右。有人用该药300毫克,2次/日治疗艾滋病乙型肝炎混合感染的患者,对
  HBVDNA的暂时阴转率亦达90%,且无任何不良反应。该药在治疗期间对
  HBVDNA的转阴效果肯定,且口服方便,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少,但用药的价格十分昂贵,停药后HBVDNA转阳,ALT反跳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它的使用。
  该药治疗慢性乙肝的前景尚待探讨研究。目前可有计划地观察使用。
  6.膦甲酸钠本品能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为一广谱抗病毒药物。临床用于治疗乙肝、艾滋病、疱疹病毒感染等。用法:静脉滴注:0.16毫克/(公斤?天),12~14天为一疗程。对于乙肝病毒抑制作用较明显,但作用时间短暂,停药后易复发。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肾功及造血系统异常。

上一篇:治疗乙肝慎用抗病毒药物
下一篇:什么是干扰素,干扰素有什么作用?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