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证】肢体困倦,心中烦热,胃脘胀满,口苦纳呆,恶心厌油,右胁部疼痛,头痛头昏,失眠多梦,急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稍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疏肝健脾开胃。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24克,丹参、赤芍、白术各15克,栀子、龙胆草、茯苓、滑石、柴胡、泽泻各12克,厚朴10克,紫草9克,白蔻仁、半夏、大黄、砂仁、甘草各6克,大枣6枚。 【方解】方中茵陈、栀子、大黄乃《伤寒论》茵陈蒿汤方,为主药以清热利湿解毒;龙胆草、滑石善清肝胆湿热,以助茵陈蒿汤之功;赤芍、紫草、丹参、柴胡、厚朴疏肝理气,凉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白蔻仁、茯苓、半夏、砂仁、白术、泽泻健脾化湿,醒脾开胃;大枣益气和中,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疏肝健脾和胃之功,使肝胆湿热除,肝疏脾健胃和,则病自愈。 【注意】此型患者胃脘部胀满不适、疼痛,纳差等胃部症状较为突出,容易误诊为胃病,临证时应注意仔细辨证,并及时做肝功能、B超、肝炎病毒病原学指标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急性乙型肝炎易于转变为慢性肝炎,在进行辨证治疗时,无论是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都应注意祛邪勿迟疑、用补勿过早、治疗要彻底。祛邪勿迟疑,要求急性乙型肝炎要及早诊治,应抓住时机,趁正气未虚,尚任攻逐之时,及早祛邪外出,如此则病易愈。反之,若拖延时日,正气为邪毒所伤,湿邪疫毒胶结不解,邪实正虚,则疾病缠绵难愈。这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一个总则。因此,急性乙型肝炎开始时,总以祛邪外出为要,而且越早越好,用药要果断,剂量不妨大一些。 湿热之邪为患,易见身体困倦乏力等“假虚”之象,此时切勿过早使用补剂。过早用补,往往会使毒邪复炽,湿热之邪更加胶结难解。一般在急性期过后之恢复期才考虑用补,同时还应在用补时不忘祛除“余毒”。急性乙型肝炎,无论是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经治疗一段时间后,临床症状多能很快得到控制,患者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表面上看好像已恢复了正常状态,此时患者往往会中止治疗。但此时仍有湿热疫毒残留,如不彻底消除,而患者本身的正气又不足以消除这些“余毒”时,余毒则会长期潜伏体内为患,往往会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因此,急性乙型肝炎在临床症状消失甚至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应坚持巩固治疗,以彻底清除“余毒”,拔去病根,防止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当然,在这阶段的治疗中,就不能再急于祛邪,而应扶正与祛邪两相兼顾。 |
上一篇:湿困脾胃型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下一篇:肝气郁滞型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