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怎样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

  慢性肝炎如果迁延不愈,肝功反复异常,或是肝脏内部炎症不断发展,肝细胞不断坏死,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肝脏逐渐形成纤维化。进一步发展使肝小叶结构发生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就成为肝硬化。肝纤维化是向肝硬化演变的过渡阶段,要想阻断慢性肝炎演化成肝硬化,必须从抗肝纤维化入手。如何科学地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呢?
  (1)根据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判断。肝纤维化是指肝内有过多胶原沉积,依其对肝结构破坏范围、程度和对肝微循环影响的大小划分为1~4期。
  肝纤维化第一期:包括汇管区、汇管区周围纤维化和局限窦周纤维化或小叶内纤维瘢痕,两者均不影响小叶结构的完整性。
  肝纤维化第二期:纤维间隔即桥接纤维化,主要由桥接坏死发展而来,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仍保留。
  肝纤维化第三期:大量纤维间隔、分隔并破坏肝小叶,致小叶结构紊乱,但尚无肝硬化。此期一部分患者可出现门脉高压和食管静脉曲张。
  肝纤维化第四期:早期肝硬化,肝实质广泛破坏,弥漫性纤维增生,被分隔的肝细胞团呈不同程度的再生及假小叶形成。此期炎症多尚在进行,纤维间隔宽大疏松,改建尚不充分。
  病理诊断的结果最为权威和准确,是判断肝纤维化的“金指标”,缺点是选取肝组织活检,需要先进行肝脏穿刺,技术要求较高,操作有一定危险,病人有恐惧心理,不愿配合;为客观了解肝纤维化发展及治疗前后的改变情况,肝穿刺检查需要进行多次,较难取得病人的配合。
  (2)根据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进行判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 Ⅲ)、Ⅳ型胶原(Ⅳ C)、层连蛋白(LN)4项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相关性,但不能代表纤维沉积于肝组织的量。PC Ⅲ血清水平与汇管区容积及其周围成纤维细胞数显著相关,也与纤维化程度相关,是动态观察抗纤维化药物疗效的较好指标。在早期肝硬化时常有活动性肝纤维化,血清PC Ⅲ可有显著增高,而
  HA增高较不明显;在晚期肝硬化时有广泛但陈旧的肝纤维化,肝损害严重,血清 HA 增高,而PC Ⅲ可无明显异常。
  优点是只需要抽血化验,方便易行,缺点是特异性较差,各种肝病、肝脏炎症发作时,纤维化指标均可增高;准确性较差,目前各地肝纤维化检验方法多样,结果无法统一,质量控制无法实施;判断肝纤维化结果需要多项血清指标综合分析,必要时还要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方能确诊。
  (3)B超检查有助于肝纤维化确诊。B超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脏表面不光滑,边缘变钝,肝脏、脾脏可增大,但肝表面尚无颗粒状,肝实质尚无结节样改变。
  优点是快捷简单,病人没有痛苦。缺点是结论只能起到辅助诊断作用,欠缺权威性、特异性。

上一篇:肝硬化时肝功有哪些改变?
下一篇:肝硬化病人怎样知道病情恶化?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