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医籍中,没有脂肪肝的病名,多数人将其归属到“痰证、湿证、积证、瘀证”,国标将其命名为“肝癖”。本病病位在肝与脾、胃、肾均有关。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度肥胖,或饮酒过度,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等均可引发本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湿、痰、瘀互结,痹阻于肝脏脉络是脂肪肝病机演变的基本规律;气血亏虚、肝失调养及肾精亏耗、水不涵木是左右脂肪肝预后转归的关键。自20世纪50年代从病理学的角度提出脂肪肝以来,对脂肪肝的研究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脂肪肝的发病与年龄、性别、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密切相关,嗜酒、高脂蛋白饮食、临睡前加餐、睡眠过多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故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人群的增加,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将显著上升;大多数脂肪肝预后较好,但有部分特别是伴有炎症的脂肪肝可以发展成为肝硬化,所以如何有效防治脂肪肝已经成为肝病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实践证明,大多数化学合成的降血脂药对脂肪肝短期疗效不理想,长期服用具有肝毒性,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降血脂药不断更新换代,但中医中药始终是脂肪肝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辨证论治的特点固然使中医药对脂肪肝的治疗手段相对丰富,但也延缓或忽视了对脂肪肝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构筑,缺乏完整理论体系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难以推广和被医学界同仁广泛认可,成为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取得更大进展的“瓶颈”。如对脂肪肝中医病证的范畴、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分型的标准、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还缺乏统一的观点,还局限于个体经验的总结;临床疗效的观察缺乏严格、科学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等。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传统特色,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研究在临床、实验方面已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有着广阔的前景。建立脂肪肝辨证分型的标准,确定疗效肯定、利于推广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注重临床研究设计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寻找一个或一组能反映肝组织脂肪浸润程度的无创性检测指标,如对Bus、CT、MRI等影像学信息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等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必将有助于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
上一篇:魏华凤等脂肪肝辨证分型规律的初步研究(三)
下一篇:魏华凤等脂肪肝辨证分型规律的初步研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