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学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肝 是指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与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似,但无明确饮酒史的一种慢性肝炎,是一种获得性代谢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营养失调性脂肪肝。营养过量与营养不足均可导致脂肪肝。①营养过量:约半数的肥胖者可发生脂肪肝,高度肥胖者脂肪肝发病率更高。脂肪肝患者脂肪沉积程度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减少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控制体重往往可使脂肪肝得到改善。②营养不良:蛋白质及维生素缺乏也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补充足量蛋白质后脂肪肝可相应好转。 (2)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增加近3倍,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30%合并2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可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使脂肪沉积在肝细胞。腹腔注射胰岛素后,动物可出现脂肪肝的病理学表现。另外20%~50%患者合并高脂血症。 (3)小肠短路术后。这种手术常用于病态肥胖患者的减肥,但术后可并发脂肪肝与肝损伤,此可能与蛋白质吸收不良有关。另外,术后患者均有小肠细菌过度繁殖而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等病变,口服甲硝唑可预防或逆转。故短路术后小肠细菌过度繁殖也可能是发生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 (4)激素。实验表明,狗缺乏胰岛素时可发生脂肪肝,采用有效的胰岛素治疗后可使脂肪肝逆转。同时在实验中还观察到脑垂体前叶素、促皮质激素的使用,可引起动物肝脂肪浸润。临床上接受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常发生脂肪肝。目前认为可能与从脂肪组织中移除脂肪酸有关。 (5)肝细胞中毒性损害和其他。临床常用药物中四环素是引起脂肪肝的典型代表,静脉给药,每天剂量超过2g就有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其机制主要是此药干扰了肝内载脂蛋白的合成,致使肝细胞内三酰甘油聚积。另外胺碘酮等可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并抑制呼吸链,导致脂质过氧化,产生脂肪肝。此外不少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如四氯化碳、氯仿、磷、依米丁、砷以及铅等均可导致肝细胞损伤,抑制蛋白质合成而形成脂肪肝。慢性发热性疾病,如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道术后的慢性感染等患者,可并发脂肪肝。其致病因素可能与细菌毒素对肝细胞的损伤有关。此外,术后营养不良亦与之有关。少数妊娠妇女于妊娠的36~40周左右可以发生脂肪肝及儿童多发的Reye综合征,病情一般较重,预后不佳。 |
上一篇:脂肪肝的病因学诊断
下一篇: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与其病因及病理类型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