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可有发热、乏力、尿黄、食欲不振、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关节痛等症状。通常在病程第1周末至第2周出现黄疸。黄疸出现前后数天患者即可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当黄疸出现后,多数患者消化道症状及乏力可明显减轻,甚或基本消失。于病程第2~第3周,患者逐渐出现淤胆型肝炎的典型表现,临床表现为黄疸具有“三分离”及梗阻性两个特征。
(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性肝炎,有发冷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食、腹胀、全身乏力。随着症状减轻,黄疸逐渐加深,出现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2)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 (3)黄疸具有“三分离”特征,即黄疸重而消化道症状轻;黄疸重而ALT上升的幅度低;黄疸重而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表现为: 1)黄疸重,而消化道症状往往较轻且并不随黄疸加重而加剧。有时消化道症状反可减轻,所谓黄疸与消化道症状分离。 2)黄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约半数患者仅轻度至中度增高,或在发病初期ALT虽有明显升高,但黄疸加重后ALT反而迅速下降,即所谓酶胆分离。 3)黄疸重,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不明显,即所谓黄疸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分离。在黄疸出现后,血清胆红素通常在3~6周达高峰,黄疸持续时间长,一般为2~4个月。 (4)常有明显肝肿大、少数有脾肿大。(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占胆红素的60%以上 (2)血清酶浓度增高: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早期升高,当黄疸加深时反而下降甚至降至正常(所谓酶胆分离);肝外梗阻性疾病早期轻度升高,后期肝细胞受损时则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增高。腺苷脱氨酶(ADA)在肝细胞有损害时,其表现与ALT相似,但肝外梗阻性黄疸却很少升高。 (3)血清类脂和脂蛋白的变化:总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正常或稍高。低密度脂蛋白α2、β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脂蛋白LPX增高,载脂蛋白A减少。 (4)可检出肝炎病毒标志物。 (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一般在60%以上,且血清胆红素达高峰值时,PTA并不随之降低(所谓黄疸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分离);PTA测定对鉴别淤胆型肝炎与重型肝炎具有重要价值。 (6)影像学检查:B超、CT和MRI检查,无胆管扩张、胆结石,或肿瘤等引起梗阻性黄疸的证据。 |
上一篇:什么是急性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下一篇:急性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西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