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脉瘀阻一证以肝血瘀阻于内出现瘀血阻络的一系列证候,如肝脾肿大等为特点。同时由于瘀血内停,气机不利,故见腹部胀满,食欲不振之证,又由于血瘀,气滞导致气化不利,也就是说该排的水分排不出去,停留于腹部而见腹部胀大,下肢浮肿,大便溏泻,小便少等水分内停的症状。综合起来说,肝脉瘀阻的证状可分为三类,即血瘀、气滞、水停,临床多见于臌胀,聚证。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心源性肝硬化及某些癌症晚期可见到如上症状。
臌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为特点,故称臌胀,证见皮肤色苍黄,青筋暴露。本证初起腹部胀大,腹部膨隆,以气胀为主,病人虽感腹胀,但按之尚柔软,叩之如鼓,仅在转侧时有水液波动感。后期则以水臌为主,腹部胀大绷急,皮肤发亮,青筋暴露,脉络怒张,按之坚满,水液波动感明显,甚则脐心突出。以肝脾血瘀为主要病机者临床见腹大硬满,脉络怒张,两胁及腹部刺痛,面色发黑,面部、颈部、胸部及前臂可见血痣呈丝纹状,手掌纹理和皮肤皱折处有色素沉着。口唇色紫暗,口渴不想喝水,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有紫点,脉细涩或虚大无力。治法应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因其病部位在肝脾,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水道不通畅,水气内聚。重点是血瘀气滞水停于腹内。处方仍用调营饮化裁。兼有腹部胀气较重者加厚朴10克,枳壳10克以宽中行气。胁下有肿块者(即肿大而硬的肝脾),可加生牡蛎30克,土鳖15克,鳖甲20克,以软坚散结。鼻子出血者,可加茜草15克,三七粉6克冲服。两胁及肋下疼痛较重者可加炙乳香15克,没药10克,以行气止痛。但破血之品如水蛭、虻虫等一般不宜应用,以防血络受伤,发生出血之证,如吐血、便血。另外活血通络利水的药物,可使一部分病人瘀血祛除,络脉通畅,气机流通,水肿减轻,病情可稍缓解。但用药应掌握尺度,不可过量,防止用药过度,耗气伤阴,便成肝肾阴虚之证。 从本证的预后看来,早期经过及时治疗,正气未衰,预后尚好。但肝脾血瘀之证常常兼有其它证候,目久可见邪气盛实,正气衰弱,较为难治,预后多不良。后期患者若出现热盛阴亏,将要阴液耗竭时见到舌苔黄燥、舌质红绛,或出现无尿,抽搐,昏厥,神志昏迷等危候,预后极差。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亦可出现肝脏肿大,也属于肝脉瘀阻的范畴。但此种肝脉瘀阻形成原因不一,其共同特点是肝脏肿大,剑突下较肋缘下明显,质地较软,具有充实饱满感,边缘有时摸不清,且有压痛,压迫肝脏时可见颈静脉充盈加剧(肝颈静脉反流现象)。随心力衰竭的好转和恶化,肝肿大可在短时间内减轻或增剧,右心衰竭突然加重时,肝脏急性瘀血,肝小叶中央细胞坏死,引起肝脏急剧增大,可伴有右上腹与剑突下剧痛和明显压痛、黄疸,同时伴有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显著增高,一旦心力衰竭改善,肝肿大和黄疸消退,血清转氨酶也在1~2周内恢复正常。长期慢性右侧心力衰竭引起心源性肝硬化时,肝扪诊质地较硬,压痛可不明显,常伴有黄疸、腹水及慢性肝功能损害。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由风湿性心脏病(现已少见),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以及心肌炎、肾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引起。因其形成病因不一样,故治疗亦不一样。西药治疗以原发病为重点,并配合强心、利尿、扩管、抗感染等治疗。从中医治疗上看,肝脏肿大,体静脉瘀血是由原发病引起的慢性心衰所致。根据病情,临床可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阳虚水停及痰热壅盛,水邪上泛等多个类型,但仍以治疗本病为主。如肺源性心脏病,出现心衰者,首先应抗感染并辅以化痰活血治之。肺部的感染得到控制,心衰好转,肝脏瘀血会自动减轻。冠心病出现右心衰竭时应采取益气、活血、化瘀、燥湿化痰多种方法以使心脏冠状动脉供血情况改善,心衰得到控制,肝脏肿大亦会好转,故从上面治疗来看,治疗本病非常重要。慢性心衰只要控制好原发病,在此基础上加一些活血养血之品如桃仁、红花、川芎、乳香、没药、泽兰、坤草、当归、赤芍之类,即可起到一定疗效。至于心源性肝硬化,是由长期反复的心衰导致肝硬化、腹水,治疗可参照肝脉瘀阻的治疗,同时治疗时又要兼顾到原发病,也就是说要考虑到本病,必要时标本兼治。总之不能一见到肝肿大就一味予以攻伐,滥用大量破血逐瘀的中药如三棱、莪术、土鳖、水蛭等药,那样会使身体的正气受到损害,病不能祛除,反而加重。 |
上一篇:肝脉瘀阻的治疗
下一篇:肝脉瘀阻的预防及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