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的机制与辨证分型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一)病因病机
  胁痛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所谓胁痛,“腋以下谓之胁,其骨为肋”。临床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软组织挫扭伤及部分胸膜炎。至于黄疸型肝胆疾病、肝硬化腹水、肝癌等病症虽伴见胁痛,但病情复杂,宜参照黄疸、臌胀等病证辨治。
  胁痛病因病机大致如下所述。
  1.情志不遂—肝郁气滞—络脉失和。
  2.跌仆损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
  3.饮食所伤—积湿生热—肝胆失疏。
  4.外感湿热—邪郁少阳—经气失疏。
  5.劳欲久病—阴血不足—肝络失养。
  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分。病理因素以气滞、湿热、血瘀为主,三者常以气滞为先,各种病理因素常相互兼夹,相为因果。就肝胆病而言,虽然未必有跌仆损伤等外伤原因,但久病气滞、湿热迫血,亦可导致瘀血证候。病位以肝胆为主,可涉及脾胃、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然以实证属多。以上所列前五种是为实证,末一种劳欲久病是为虚证。但临床多见病程迁延,虚实之间可以转化兼见。及至日久病深,本虚标实的兼杂证候则多见。
  (二)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气郁多见胀痛,痛处不定,症状波动与情绪有关;血瘀多见刺痛,痛处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痛甚。
  2.辨属虚属实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重,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伴阴血亏耗之证。
  3.治疗原则以“通则不痛”为原则,实者理气、活血,清热化湿通络;虚者滋阴柔肝,补中寓通。
  4.用药特点胁痛治疗宜疏肝柔肝并举,以防辛燥劫阴之弊。辨证结合辨病,配合针对性药物。
  (三)辨证分型
  1.肝气郁结证
  (症状)
  ①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②兼症:胸闷腹胀,嗳气,纳减,口苦。
  ③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
  2.肝胆湿热证
  (症状)
  ①主症:胁痛胀痛或灼热疼痛。
  ②兼症: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身热恶寒。
  ③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3.瘀血阻络证
  (症状)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②兼症:胁下或见肿块。
  ③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
  (病机)瘀血停著,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4.肝络失养
  (症状)
  ①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②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③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
  (治法)养阴柔肝。

上一篇:看西医还是看中医
下一篇:黄疸的机制与辨证分型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