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生大黄30~60g,淡附子6~12g,赤芍30g,丹参30g,炒栀子10g,虎杖30g,炒枳壳10g,厚朴10g。
[随症加减]纳差者加生山楂20g,炒鸡内金10g;恶心者加姜半夏10g,姜竹茹10g;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10g,白鲜皮10g;失眠者加酸枣仁10g,合欢皮10g。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临床运用]34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15例,有效17例,无效2例。 [心得体会]中医学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类,前者宜清热利湿,后者宜温化寒湿,故湿邪为患者黄疸的主要病机,其与热结则为湿热,与寒结则为寒湿,均阻竭气机,影响肝胆疏泻,导致胆汁外溢而发黄。重症瘀胆型肝炎临床上难以区分阳黄或阴黄,医者多认为是瘀血发黄,而形成瘀阻的根本原因亦为湿邪。根据本病湿瘀互阻,湿胜阳微的特点,以利湿活血为主,依据湿得热则化、血得热则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湿化之原则,佐以振奋阳气。 临床实践中发现,单以活血化瘀法对一般的瘀胆型肝炎效果良好,但对与胆红素>171μmol/L的重症瘀胆型肝炎患者疗效不够满意,特别是退黄速度较慢,而加用利湿解毒、振奋阳气等法后明显提高疗效。 [方剂来源]张伟成.祛瘀利湿助阳汤治疗重症瘀胆型肝炎34例.中国中医急症,2005,24(3):244 |
上一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护肝抗纤汤
下一篇:治疗脂肪肝的沈氏疏肝降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