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统血。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协调,运化功能健旺。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输送滋养于肝,肝才得以发挥正常的作用。即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脂质代谢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但与脾的关系尤为密切。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厥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以上论述说明水谷化生为精微并输布至全身,均有赖于脾主运化。脂质是水谷精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化输布自然也离不开脾。张翳从现代医学角度对“脾气散精”作出阐释,认为“脾气散精”是指将各精微输布至全身四肢百骸的功能,包括对糖类、脂类、蛋白类、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等的输布,涉及到各组织器官乃至细胞的能量代谢、结构更新和功能运作。此外,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脾与脂质代谢关系极其密切,它参与脂质代谢中包括消化、吸收、合成、转运、代谢、分解、清除、排泄等全部过程。
肝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虚是脂肪肝的发病基矗肝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也可以及肝。若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可引起“木不疏土”;若脾虚失运,气血生化无源,则肝无所滋。《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过食肥甘厚味,过度安逸,活动减少,工作紧张等等,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中医理论来讲,这些均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脾胃。《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缪希雍于《本草经疏》云:“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浓厚胶固,以至脾气不利,壅滞为患,皆痰所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伤脾。”《温热经纬》谓:“过逸则脾滞,脾气滞而少健运,则饮停湿聚矣”。在脂肪肝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病原因与病理结果或病理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疾病的发展不断转化,相互影响,使病证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虚致实,导致病情复杂化。脂肪肝早期多见脾气虚,肝气郁结,继之肝郁气滞,脾虚益甚,日久肝脾肾俱虚,但无论是肝郁还是肾虚,都与脾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失健运,酿生痰湿,蕴结化热,痰湿郁热,影响肝之疏泄,导致气滞血瘀,气滞、痰湿、血瘀相互搏结,久病及肾,导致肾精亏虚。另一方面,痰瘀交阻,肝气郁结,日久必损脾胃。李杲于《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我们认为,尽管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复杂,但脾虚是其病理基础,脾气的亏损贯穿并影响疾病的全过程。 |
上一篇:卢慕舜等浅议“消”、“补”法治疗脂肪肝(二)
下一篇:许筱颖等从脾论治脂肪肝探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