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气的治疗古有肥气丸,如东垣所定的肥气丸由柴胡、黄连、厚朴、椒目、昆布、皂角、干姜、巴豆、川乌、茯苓、人参组成,该方祛脂化痰,健脾疏肝。《三因方》中的肥气丸由当归、莪术、三棱、青皮、铁粉、蛇含石组成,该方重在活血散结、疏肝理气。还有三因鳖甲丸专治肥气,由鳖甲、大黄、三棱、木香、桃仁组成,此方降脂活血,化痰软坚,药简效专,故列为肥气之专方。
以上诸方从不同角度治疗肥气,至今移用于治疗脂肪肝十分合拍。因为从脂肪肝的辨证分析,其基本病机为,痰瘀互结。瘀血内结,肝郁脾虚。治当治痰化瘀,疏肝健脾。从以上古方治疗肥气的药物分析,诸如治痰化瘀有昆布、皂角、巴豆、椒目、茯苓、三棱、莪术、桃仁、大黄、鳖甲等,疏肝健脾有柴胡、青皮、木香、人参、茯苓、干姜、黄连、厚朴等。因此从治方分析,现代医学所称的脂肪肝与古代记载的肥气基本一致,因此脂肪肝的中医病名宜以“肥气”较为妥贴。 2病机分析脂肪肝病位在肝,病变为肝之积,古称肥气。肝主藏血和疏泄,起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被脂肪浸润,肝中脂肪堆积,中医称为肝中痰浊。朱曾柏在《中医痰病学》中说:“血脂犹如营血津液……过量血脂实有类痰浊也。”肝中痰浊阻凝,失其疏泄、调畅之功,使其藏血和调节血量之功能受阻,导致血流瘀滞,而为瘀血,瘀血与痰浊胶结,而为痰瘀互结之变,这是肝内病理变化。 肝体阴用阳,藏泄并主,刚柔相兼,与脾胃关系甚密。李时珍说:“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若风木不及,木郁土虚,脾土失其健运,水湿酿而为痰,因此,张景岳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观之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则随食随化,未见其为痰也。惟其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虚不能化食,而食即为痰也。”所以痰浊之生,多因过食厚味,或醇酒癖饮,戕伤脾胃,脾虚失运,遂生痰浊,形成恶性循环。脂肪肝发病率的上升与肥胖、营养过剩、酗酒有着直接关系,这都与脾虚肝郁有着密切联系。这是肝脾之间病理变化 |
上一篇:董汉良脂肪肝的证治探析(一)
下一篇:董汉良脂肪肝的证治探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