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肝筛改变
肝窦内皮细胞层呈筛孔状结构(即肝筛),其对脂质代谢具有选择性,以维持肝脏结构的正常。肝筛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导致脂肪肝、肝纤维化和肝硬化。Fraser等研究发现,在乙醇、CCi4等导致肝损伤之前,常先有内皮细胞窗孔变多变大,结果导致从肠道而来的大分子的脂质,如富含三酰甘油的乳糜微粒(CM)及其大的残核,不经外周处理直接进入Disse间隙与窦周肝细胞、Ito细胞等大量接触,肝细胞可能由此从血液中摄取大量三酰甘油,导致肝细胞脂肪变。同时,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ox-极低密度脂蛋白,特别是后者可刺激窦周细胞合成ECM,引起内皮细胞基底膜形成及其窗孔变小变少,导致肝窦周细胞脂质交换及代谢障碍,维生素A代谢异常和Ito细胞激活转化,形成肝纤维化。 大鼠酒精性、CCi4性脂肪肝肝内三酰甘油与饮食中脂肪酸组成的相似性高于脂肪细胞,以及作者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研究发现,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和ox-极低密度脂蛋白可刺激人肝细胞、成纤维细胞株以及大鼠肝细胞、Ito细胞细胞外基质(ECM)的mRNA表达及翻译,均支持这一假说。因此,肝筛改变可能是脂肪肝和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共同环节。 |
上一篇:脂肪肝的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相关性损害
下一篇: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游离脂肪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