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医旨绪余》:气郁胁痛
《医旨绪余》:“盖人于日月之间,不能恬淡虚无,而纯合乎天合;惟不能恬淡虚无而合乎天合,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则生郁,郁久则生火,壅遏经隧,充塞清道,而作痛。” 明代孙一奎指出胁痛与肝气郁结之关系最为密切。《内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可见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其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七情活动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和气机升降,对阴液物质基础的流动敷布,对阴阳的平衡,内外环境的协调都有重要作用。而社会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影响、人群中个体气质不同皆可导致情志发生变异而致病。若因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皆能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正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气郁过久则化热,可出现面赤口苦、心烦易怒、失眠以及吐血、衄血等“五志化火”诸症。又如《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气郁不仅可以化火,也可引起其他郁证,如《医学正传·郁证》说:“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其证有六:曰气郁、曰湿郁、曰热郁、曰痰郁、曰血郁、曰食郁。”气机郁滞亦可产生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使经脉之气阻滞不畅,“不痛则痛”。 疼痛与情志、五脏神的运动变化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因素能导致疼痛及与之相关的疾病。任何因素所触发的负性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皮质和边缘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其反应发动机制首先是情绪反应。情绪活动的中枢主要是边缘系统,并直接影响下丘脑引起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造成体液、激素、酶类的异常,继而干扰免疫功能,同时内源性抑痛物质降低而致痛物质及镇痛物质(ATCH 、B-MSH、小肽类)增高。随着疼痛的时间延长或和程度的加重,进而引起靶器官的生理学和组织学的改变,从而又在靶器官形成伤害性痛源,导致疾病的发生。 |
上一篇:朱丹溪《丹溪心法》:实证胁痛
下一篇:李梃《医学入门》:胁痛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