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6:褚某,男,21岁,2005年5月4日入院。患者1999年11月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无其他不适,未予治疗。2001年9月28日开始出现乏力、尿黄、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就诊于某市第二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淤胆型”,经保肝、退黄、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黄疸持续加重。2001年11月29日转来我院第一次住院,给予保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生长治疗75天,病情好转出院。2005年4月11日劳累后出现皮肤瘙痒、尿黄、目黄,并逐渐加重,又到某市第二医院住院,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70U/L,总胆红素624μmol/L,直接胆红素464μmol/L,给予优思弗、促肝细胞生成素等治疗1个月,总胆红素继续上升,谷丙转氨酶下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症淤胆型”收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皮肤、巩膜黄染,肝掌阳性,未见血管痣,皮肤无出血点,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未及,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脾肋下2cm,质软,无压痛,肝、脾无叩击痛,莫菲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2×109/L,中性粒细胞0.64,红细胞3.55×1012/L,血红蛋白113g/L,血小板350×109/L,肝功能示总胆红素558.2μmol/L,直接胆红素400.1μmol/L,谷丙转氨酶44U/L,碱性磷酸酶164U/L,胆碱酯酶4025U/L,乳酸脱氢酶299U/L,血脂总胆固醇6.91mmol/L。三酰甘油4.21mmol/L,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尿常规检查尿胆原(),尿胆红素(),尿蛋白(),B超检查显示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脾大,胆囊实体样变。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症淤胆型。住院后给予以下治疗:①凉血活血之中药,每日1剂,处方为赤芍60g,丹参30g,桃仁30g,红花30g,三棱30g,莪术30g;②保肝、退黄、补充凝血因子,如促肝细胞生长素、维生素K1、熊胆胶囊、思美泰,先后行2次人工肝支持治疗;③对症治疗,患者6月2日出现发热,伴有咳嗽、咳黄痰,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0.882,提示有感染,给予乳酸左氧氟沙星、痰热清以消炎化痰止咳,6月6日查血钾3.47mmol/L,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口服氯化钾缓释片治疗。上述治疗50余天,黄疸仍进行性加重,并感乏力、纳差、皮肤瘙痒、灰白色大便等症状较前加重,2005年6月16日查总胆红素609.6μmol/L,直接胆红素442μmol/L,谷丙转氨酶46U/L,碱性磷酸酶182U/L,胆碱酯酶3967U/L,乳酸脱氢酶300U/L。 |
上一篇: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验案点评五
下一篇:中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误案分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