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肝病。因肝逐渐变形、变硬而成为肝硬化。临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早期可无症状,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引起死亡。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发病年龄以21~50岁为多,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6~8∶1。
1.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我国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国外以酒精性肝病多见。 ①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和丙型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逐渐演变为肝硬化。急性和亚急性肝炎因肝细胞大量坏死和纤维化可直接发展为肝硬化,甲型和戊型肝炎一般不会引起肝硬化。从病毒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病程短则数月,长则20~30年。 ②慢性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炎,继而发展为肝硬化,其发病机制为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的损害作用。每日饮酒,含乙醇80g达10年以上可引起酒精性肝硬化。 ③胆汁淤积:持续肝内淤胆或肝外胆管阻塞,可引起原发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④代谢和遗传性疾病:由于遗传或先天性酶缺陷,导致代谢产物堆积形成肝硬化。如肝豆状核变性(铜沉积)、血色病(铁沉积)、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和半乳糖血症等。 ⑤免疫紊乱:自身免疫性肝病可发展成为肝硬化,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血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类风湿因子等,使机体免疫系统不断攻击自身肝组织,造成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内胆汁淤积,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⑥肝淤血:因肝内长期淤血、缺氧,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又称淤血性肝硬化。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布卡综合征)。 ⑦营养不良:长期营养吸收障碍,如慢性肠炎可以引起营养不良,肝细胞变性坏死,逐渐发展成为肝硬化。 ⑧化学毒物或药物: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或药物,如磷、砷、四氯化碳及四环素、甲基多巴等可致中毒性肝炎,最后演变为肝硬化。 ⑨寄生虫感染:主要见于血吸虫和华支睾吸虫,长期或反复感染,虫卵沉积于汇管区,引起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而致肝硬化。 ⑩原因不明:有些肝硬化一时难以明确病因,又称为隐源性肝硬化。 以上诸因素均可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同时伴有肝细胞再生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以及肝内血循环障碍,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2.肝硬化病理本病早期肝多肿大,晚期明显缩小、质硬,表面呈弥漫性大小不等的结节,外观为棕蓝色或灰褐色,切面可见肝正常结构消失,被类圆形结节代替,结节周围可见灰白色的结缔组织包绕。 组织学上,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或破坏,被假小叶所取代,假小叶内肝细胞由不同程度的浊肿变性,脂肪浸润,以至坏死和再生。有的假小叶则由再生的肝细胞结节构成,肝细胞的排列和血窦分布极不规则,有的含几个中央静脉,有的没有中央静脉。肝内血管的结构异常是导致门脉高压的病理基础。根据结节的大小,肝硬化又分为三种病理类型。 ①大结节性肝硬化:由大片肝坏死引起,结节粗大,大小不均,直径1~3cm,最大可达5cm。 ②小结节性肝硬化:最多见,结节直径一般在3~5mm,最大不超过1cm,纤维间隔变细。 ③混合性肝硬化:以上两者同时存在。 肝硬化时又可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病理改变,如肝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门脉高压,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及脾大,由脾大导致脾功能亢进,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胃黏膜淤血、水肿、糜烂呈马赛克改变,即门脉高压性胃病;由于门体分流及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肺内毛细血管扩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低氧血症,称为肝肺综合征;肾血管收缩,血流灌注量不足,可引起少尿或无尿,水钠潴留及肝肾综合征;肝硬化时代谢紊乱,可引起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激素等物质代谢障碍,引起一系列病变,如低血糖、高血糖、低蛋白血症、脂肪变或胆固醇减少、多种维生素缺乏、凝血因子缺乏、电解质紊乱等;激素灭活能力下降可导致男性乳房发育、性功能减退,水钠潴留等;肝硬化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可引起继发感染、内毒素血症等;由于解毒功能减退及侧支循环建立,易发生肝性脑病。 |
上一篇:乙型肝炎会转化为肝硬化吗
下一篇:肝硬化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