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肝炎纤维化,是指机体在对肝损伤的修复中过度地合成和分泌,包括多种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层黏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在肝内的沉积,导致肝内纤维组织的大量生成,造成肝脏结构的破坏和血液流通的改建,最终形成肝硬化的这一病理过程。
肝炎纤维化是由于慢性肝炎迁延不愈,肝功能反复异常,或是肝脏内部炎症不断发展,肝细胞不断坏死,肝脏内纤维结缔异常增生,肝脏逐渐形成纤维化。 肝炎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因为肝炎纤维化进一步发展使肝小叶结构发生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就成为肝硬化且难以逆转,但只要有效地阻遏肝炎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可以使其逆转,改善慢性肝病的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命,改善生存质量。因此,抗肝炎纤维化应该成为肝炎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既然肝炎纤维化是向肝硬化演变的过渡阶段,要想阻断慢性肝炎演变成肝硬化,就必须从抗肝炎纤维化入手。科学地判断肝炎纤维化程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肝炎纤维化组织病理学诊断中,根据2000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肝病会议通过的标准,肝纤维化程度划分,并提供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作出诊断(详见本节慢性肝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 病理诊断的结果最为权威和准确,是判断肝炎纤维化的“金指标”,缺点是肝组织活检需先进行肝脏穿刺,技术要求较高,操作有一定危险,患者有恐惧心理,不愿配合。为客观了解肝炎纤维化发展及治疗前后的改变情况,肝穿刺检查需进行多次,较难处理好患者的配合。 2.根据肝炎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检查结果进行诊断肝炎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4项指标与肝炎纤维化分期有一定相关性,但不能代表纤维沉积于肝组织的量。优点是只需抽血化验,方便易行。缺点是特异性较差(各种肝病、肝脏炎症发作时,纤维化指标均可增高)、准确性较差(目前各地肝炎纤维化检验方法多样,结果无法统一,质量控制无法实施)。判断肝炎纤维化结果需多项血清指标综合分析,必要时还要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方能确诊。 3.根据B超检查结果进行诊断B超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脏表面不光滑,边缘变钝,肝脏、脾脏可增大,但肝表面尚无颗粒状,肝实质尚无结节样改变。 |
上一篇:淤胆型肝炎的诊断依据
下一篇:肝穿检查是鉴别诊断各型肝炎的“金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