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1680个核的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大多数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症状体征和乙型肝炎相同;少数病人表现为急性重型肝炎。
1984年许键育首先报道在北京乙肝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丁肝病毒抗体,不久后,都连杰等报道武汉地区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组织检测出丁肝病毒抗原阳性者10例。亦有文献报道血清丁肝抗原(或抗体)阳性与肝组织中丁肝抗原阳性在我国华北地区分别为11.01%和6.86%,东北地区为0.57%和6.52%,华东地区为1.43%和11.63%,中南地区为13.12%和6.15%,西南地区为6.83%和10.30%,西北地区为9.50%和6.72%。 丁型肝炎由HDV感染所致,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复制,以慢性乙肝患者与携带者为主,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丁型肝病毒抗原(HDAg)检出率为5.33%~19.70%。其临床表现及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有报道重叠感染者能使原有的乙肝病情加重,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sAg的存在才能复制。HDV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在血液中由HBsAg所包裹,形成35~37nm颗粒。HDV呈球形,直径35~37nm,基因组由一条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黑猩猩为易感动物,有一个抗原系统。HDAg是由HDV-RNA所编码,分子量为68000的蛋白质。HDAg、抗HDV-IgM、抗HDV-RNA均可在HDV感染者的肝细胞、血液及体液中检出。 1.丁肝病毒与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相似 (1)通过输入带有丁肝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使用污染了丁肝病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2)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含有丁肝病毒的体液或分泌物,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甚至可通过蚊虫叮咬等方式进入易感者的血液。 (3)性接触:可能是异性恋、同性恋以及家庭配偶中丁肝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 (4)母婴传播:乙肝表面抗原和丁肝抗体阳性的母亲,其乙肝e-抗原阳性者可直接将丁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表明丁肝病毒围产期传播仅在乙肝病毒活跃复制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2.丁肝的临床特点 (1)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可能出现下列两种情况:①急性丁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炎,其临床及生化特点与单纯乙型肝炎相似,症状较轻,肝组织损害不十分严重。偶尔可见分别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两次转氨酶高峰,最后可痊愈。此类患者的肝组织内丁型肝炎抗原仅一过性出现,血清丁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M呈低滴度短暂上升,不继发产生相应的丁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G,与单纯的急性乙型肝炎相比,发生慢性肝炎的危险性较低。②暴发性肝炎,临床症状及肝损害严重,病死率高。这是因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血症时间延长,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增多,为丁型肝炎病毒复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丁型肝炎抗原血症时间短暂,先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随后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在这种情况下,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程度严重,加之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可诱发暴发型肝炎。 (2)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病毒:见于自限性肝炎,一般临床症状不严重,病程较短,有自限和恢复的倾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丁型肝炎病毒攻击的目标,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组织内出现丁型肝炎抗原,随后出现丁型肝炎抗原血症,血清中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及高滴度而持久的丁型肝炎。 3.丁肝的治疗 丁肝的一般支持疗法及中西医药物综合治疗与乙肝相同,一些回顾性资料已证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干扰素-2(IFN-2)及磷羧基甲酸钠比较有效。 IFN-2300万单位,每周3次,共12周,可使66%的患者血清中丁肝病毒核糖核酸消失,同时使血清转氨酶下降。但是一旦中断治疗,疾病呈复发倾向,病毒可再度复制。因此,控制丁肝的加重可能需要长期持久地应用IFN-2治疗,但对干扰素治疗2~3月生化上仍无反应的患者,必须立即停药,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为宜。 磷酸羧基甲酸钠简称磷甲酸,是一种对转录酶有效的抑制剂,广谱抗病毒。已有用该药治疗丁肝和乙肝合并引起暴发型肝炎获得成功的报道。临床上有条件者可试用。 |
上一篇:医院内病毒性肝炎如何预防
下一篇:戊型肝炎及戊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