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治肝六法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病毒性肝炎是以肝脾胃病变为主的一种复杂难治病症,其发病机制多为:病毒之邪感染人体,湿热毒邪内攻,伤及营血,造成肝脏受损,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或饮食生活不当而发生脾胃失调、气机阻滞、郁结在腹,最后损及于肝。
一、治肝六法

(一)理气解郁、行气活血法

疏肝理气、行气解郁法是根据“肝主疏泄”,“木郁达之”,针对肝气郁滞所致病证而设。肝病之病位在肝,肝体受损,疏泄不及,气血为之凝滞,“气滞者,血也滞也”,可见肝气郁滞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机所在,病久必致虚、致瘀,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解郁化瘀为要务,并贯彻肝病治疗始终,自拟“舒肝理气丸”(见秘验方1)为治疗慢性肝病之良方。

(二)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法

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法是依据“湿热相搏,民病黄疸”,“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黄必治血,血清黄易退”等理论,针对疫毒残留、湿热蕴伏而发黄疸病证而设。久病体虚,尤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湿热内生,邪毒亦盛,如此内外合邪,则病情易反复,因此无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期,均常表现为热毒炽盛之证,临床上以黄疸明显,肝功能转氨酶升高,病原学检查病毒复制活跃,治疗以清热解毒和利湿为基本大法,自拟“清热理肝汤”(见秘验方2)治之。

(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法

叶天士云:“久病在络,气血皆窒”,慢性肝炎日久,血瘀阻络是病变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病理学研究表明:肝内血液循环障碍是慢性肝炎发生及迁延的病理基础之一,因此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炎已被公认。活血之品常用赤芍、丹参、三棱、莪术等,病久瘀血留着于肝络,其根深蒂固,非寻常之药所能奏效,唯三棱、莪术行气破血,能直达病所。瘀血去则新血生,邪气除则正气复,所谓祛邪即以安正。

(四)疏肝解郁、健脾养胃法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两脏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肝为气机疏泄之主,藏血之所;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统血之脏,木郁则乘土,土壅则木郁,肝郁脾虚,血失所统,血海不宁则有吐衄动血之变。脾喜燥恶湿,而易被湿困,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于肌肤而发黄疸,由此可见,肝郁脾(胃)虚是临床慢性乙肝常见之证,疏肝解郁,健脾养胃是治疗肝病最常见之法,也是防止向肝硬化变化的重要措施,以自拟方“健脾理肝汤”(见秘验方3)治之,肝病通过实脾,不仅能使“脾旺不受邪”,还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目的。

(五)滋阴柔肝、软坚化瘀法

肝病日久,耗伤肝阴,肝脉瘀结而成积。根据《黄帝内经》“损者益之”“坚者消之”的理论,应在滋养肝阴基础上,佐以活血通络之法,以自拟方“养阴理肝汤”(见秘验方4)治之。然乙癸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病日久则易“穷必及肾”,形成水涸木枯、肝肾阴虚之证,因此当重视壮水之主以使木荣,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六)益气化瘀、气水并治法

肝气郁滞日久,横逆脾土,运化失常,水湿停滞,瘀血蕴结,以致水湿瘀血停留而成臌胀。根据“攻逐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养正积自除”等理论,针对胀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治以益气化瘀、气水并治法,自拟方“董氏腹水汤”(见秘验方5)“消水丸”(见秘验方6)治之。临床观察表明二方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方剂,二者协同其效更佳。

上一篇:病毒性肝炎兼顾祛邪与扶正
下一篇:病毒性肝炎治肝“对药”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